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

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 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

B. 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 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D. 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

 

D 【解析】“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说明近代中国发展海军是被海患形势逼迫的,没有长远的打算,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出中国发展海军是被动的,不是积极主动的,故A项错误;中国是被动与世界潮流联系在一起的,故B项错误;C项不符合“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信息,故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侧图片反映的这场战役

A. 刺激中国开展洋务运动

B. 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C. 致使日军取得黄海制海权

D. 成为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查看答案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D.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查看答案

下列历史史实的组合中,搭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赔款2100万两白银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C. 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开放苏州为商埠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查看答案

“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 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C.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 巴黎和会——国民大革命

 

查看答案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

A. 要求社会平等的愿望

B. 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

C. 追求绝对平均主义

D.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