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D.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解析】中国对西方国家的称谓不再使用“夷”,说明中国外交观念发生变化,清政府开始接受国际惯例,故D正确。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故A项错误;虽然材料中“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但此时封建士大夫们仍然坚持天朝观念,故B项错误; 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进行的,而且洋务运动没有成为清政府的共识,故C项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历史史实的组合中,搭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赔款2100万两白银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战后——俄国侵占中国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C. 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的签订——开放苏州为商埠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马关条约》的签订——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查看答案

“冲击——反应”模式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是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驱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化。下列史实对应关系最符合“冲击——反应’模式的是

A.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 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

C. 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

D. 巴黎和会——国民大革命

 

查看答案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每家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凡天下,树墙下以桑。凡妇,蚕绩缝衣裳。”此规定反映了太平天国

A. 要求社会平等的愿望

B. 具有鲜明的小农意识

C. 追求绝对平均主义

D.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查看答案

《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最具有的鲜明时代特色是

A. 主张“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B. 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 主张人人平等,消灭封建等级制

D. 符合当时中国农民阶级的愿望

 

查看答案

列强在19世纪上半期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 列强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

B. 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C. 当时中国正值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D. 中国是当时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