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5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5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城乡划分标准的规定》,对“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做出明确划分,我国城乡二元分离的户籍结构由此开始,国家严格限制人口流动。

198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自理口粮户口属于非农业户口,之后又实行当地有效城镇户口。198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居民身份证制度的实施使人口管理开始走向科学化与现代化。1997年国务院转批公安部《关于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方案》,放开农村人口的落户限制,规定已在小城镇就业、居住并符合一定条件的农村人口可在小城镇办理城镇常住户口,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权利。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进一步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

——摘编自任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户籍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户籍改革的意义。

 

(1)特点:由点到面逐步推进,渐次改革;户籍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呼应;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户籍改革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户籍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逐渐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 (2)意义: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进步;促进了人口合理流动;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解析】(1)由材料中1984年、1985年、1997年、2014年每次户籍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的内容从改革的进程、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鼓励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户籍改革与民生结合、户籍改革逐渐开放、走向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等角度概括即可。 (2)结合户籍改革的内容从对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利益和加速城市化进程角度分析户籍改革带来的影响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地区

作者

书籍

记载的地理范围或评述

前5世纪

古希腊

希罗多德

《历史》

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区和北方草原

前1世纪

中国

司马迁

《史记》

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14世纪

伊斯兰

伊本·赫勒敦

《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史》

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外化而已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风教通义》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19世纪

德国

朗克

《世界历史》

以拉丁日耳曼民族为主题

1840年前后中国

中国

魏源

《海国图志》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摘编于齐世荣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根据两条或两条以上材料,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上,宋代和20世纪初都曾兴起过“疑古”思潮。

材料一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经典中还有不少阙文。不仅秦始皇焚书造成五经残缺,儒家经典在流传过程中也产生很多错误,影响了人们对圣人之道的理解。此外,不少宋儒还认为经典有牴牾之处,经典所记与历史事实有出入,经典中的一些内容立意并不高远,值得怀疑。有些人还指出六经之中的一些观念,也与社会现实有矛盾。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整理自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二随着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史学界“疑古”思潮再兴,对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所记载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五帝时代的历史提出诸多怀疑。1919年,胡适提出:“对于东周以前的中国古史,只可存一个怀疑的态度”。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学派,通过疑古书、疑古事、疑古人的方式,提出以往的古史都是“层累地造成的”,从而彻底否定了司马迁古史体系的真实性。顾颉刚否认夏禹的存在,他通过对古史传说及《说文》的考证,认为“禹不是人而是一种动物——虫”。

——整理自刘毓庆:《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疑古思潮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宋代“疑古”思潮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指出两次“疑古”思潮的不同点,并简要评价20世纪的“疑古”思潮。

 

查看答案

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民间的经济活动决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B. 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 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 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查看答案

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的战役其重大意义是

A.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 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C.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D. 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查看答案

张謇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纺织物曾达二万万两以外,次则钢铁,他货物无能及者。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下列对张謇的“棉铁政策”解读正确的是

A. 照搬西方工业化起步模式

B. 旨在改变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C. 是切合时宜的工业化路线

D. 促成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