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中国一直...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材料一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

“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鸿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诉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材料二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材料三1901年为确定《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总税务司赫德向列强提供了清朝财政报告,其中收支状况表如下:

岁出

数额(千两)

岁入

数额(千两)

中央和各省的行政费

30000

田税

26500

陆军

30000

各省杂税

1600

海军

5000

各省杂项收入

1000

宫廷花费

1100

盐税盐厘

13500

海关经费

3600

厘金

16000

出使经费

1000

常关税

2700

河道经费

940

海关税(一般货物)

17000

铁路

800

……

 

债款开支

24000

 

 

……

 

 

 

总计

101120

总计

88200

 

注:“债款开支”中的债务主要是指1895—1898年的三笔外债。“厘金”是一种商业税,盐也是抽厘对象,即“盐厘”。“常关税”为内地货物通过税。

(1)指出清朝前期没有国旗的原因,概括推动清朝后期制定国旗的因素。

(2)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以“从财政收支看清末政治经济状况”为主题解读材料三。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不同角度的信息至少3条);总结和归纳准确、解释完整和分析清晰。

 

(1)原因:由于中国古代没有国家观念,加上闭关自守,不知国际惯例,所以没有国旗。因素:近代由于列强的侵略、欺辱的刺激,国际交往的加深以及洋务运动的推动,因而诞生了国旗。 (2)趋势:从数量上看,越来越多;从分布上看,由沿海到内地;从设立上看,由被迫开放到自行开放。 影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便利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 (3)示例:为了维护庞大的中央集权统治,支出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海军和铁路的支出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甲午战后为了向日本赔款,大举外债,还债成了沉重的负担,也导致了财政赤字(入不敷出);由于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田税仍然是数量最多的税种;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与商业有关的厘垒、常关税、盐税盐厘等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关税比例仅次于田赋,说明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对外贸易不断增长。(回答任意3条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并结合所学,从中国晚清外交政策的闭关保守以及对国际惯例的不知等角度组织答案;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请结合所学从“由于列强侵略、欺辱的刺激,国际交往的加深,以及洋务派的推动”角度组织答案。 (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说明数量多,并结合所学从“从分布上看,由沿海到内地、从设立上看,由被迫开放到自行开放”等角度分析作答;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晚清条约体系对中国社会变化从“政治和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近代化”的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组织答案。 (3首先要依据材料三中表格信息进行提取关键信息,然后进行论证;本题可以依据表格中从“政治上,为维护庞大的中央集权统治,支出主要集中在政治、军事领域”提取;可以从“海军和铁路的支出,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军事角度提取,还可以从“甲午战后为向日本赔款,大举借债,还债成为沉重负担,也直接导致了财政赤字(入不敷出)”经济角度提取等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事、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 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 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 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 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查看答案

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

A. 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 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

C. 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 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

 

查看答案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习惯以“夷”称呼西方国家。然而,徐继畬《瀛寰志略》(1848年)对西方各国的称谓是“外国”“英吉利”“葡萄牙”等,很少称“夷”。同治初年,清廷下旨不再以“夷”称呼西方各国。这反映了

A. 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形成

B. 天朝观念已被摒弃

C. 清朝政府接受国际惯例

D. 洋务运动成为共识

 

查看答案

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

B. 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C. 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

D. 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

 

查看答案

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在《辛亥最大的启示是妥协》中写道:“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贏。”下列有关各方的“贏”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清政府:获得优待条件,其统治得以延续

B. 袁世凯:获得各方认可,成为第一任总统

C. 革命党: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政治实现

D. 立宪派:投机革命时获取的权益得以维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