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民对君可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材料观点类似于启蒙运动所倡导的

A. 权力制衡

B. 君主立宪

C. 天赋人权

D. 社会契约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是共举一民为君……民对君可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可知材料的观点认为人民可以选择君主,也可以推翻君主的反动统治,这与启蒙运动中的社会契约的思想相似,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权制衡;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应该是民主共和;C项与材料无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马丁·路德指出,主教的权柄与政府的权柄“两者都有上帝的命令,所以应当尽心尊敬、重视,看为上帝所赐世人最大的福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否定主教在宗教领域的地位

B. 强调世俗权力的优越性

C. 论证教权与世俗权力的对等地位

D. 强调世俗权力对教权的遵从

 

查看答案

在创世时上帝把人作为本性不定的生物,赐给他一个位居世界中央的位置,对他说亚当啊……我们使你既不属天,也不属地,既非可朽,亦非不朽,于是凭着选择自由,凭着你的尊荣,你就好像是你自己的塑造者,可以把你自己塑造成你喜欢的任何模样。材料反映出

A. 神权时代的德国社会状况

B.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解放

C. 启蒙运动时期的反对专制

D. 宗教改革时期与上帝对话

 

查看答案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1865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两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 启蒙与救亡并重

B. 推动中国近代化

C. 实行民主政治

D. 实现民族独立

 

查看答案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关系是

A. 前者是对后者的否定

B. 前者是对后者的肯定

C. 前者是对后者的批判继承

D. 两者毫无关系

 

查看答案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 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 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 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 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