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自吾少时,绝无求富贵之心,而颇有树勋名之...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自吾少时,绝无求富贵之心,而颇有树勋名之念。游(学)东西洋十年(后》……志在变法,在民权,……归见当道者之顽固如此,吾民之聋聩如此,又欲以先知先觉为己任,借报纸以启发之,以拯救之,而伯严(黄遵宪的友人)苦劝之作官。既而幸识公,则驰告伯严曰:“吾所谓以言救世之责,今悉卸其肩于某君矣!……吾之不欲明与公等(梁启超等逃亡海外的改良派志士)往来者,以为使公等头颅无可评之价,窃贼无可指之名。昭雪褒示,或者终在吾手,故姑且濡忍以待时。虽然,弃而不可留者,年也;流而不知所届者,时势也。再阅数年,加富尔(意大利立宪领袖,宰相)变而为玛志尼(意大利革命党领袖),吾亦不敢知也。

——摘编自《黄遵宪(1848—1905年)致梁启超书》

(l)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前黄遵宪的成长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黄遵宪的政治实践与认识。

 

(1)变化及原因:面对晚清逐渐半殖民地化的形势,开始想直接救国;后来因顽固派势力阻挠,用报纸等启蒙民众;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托付梁启超。 (2)政治实践与认识:作为晚清官员,杰出资产阶级政治家,黄遵宪积极参与维新变法;在变法失败后,期待重返政坛,彻底为维新变法翻案;随着时代潮流前进,认可革命可能取代改良。 【解析】(1)变化及原因:由材料中的少时“颇有树勋名之念”到“志在变法,在民权”结合所学近代民族危机的史实可知面对晚清逐渐半殖民地化的形势,开始想直接救国;由材料中的“当道者之顽固如此,吾民之聋聩如此,又欲以先知先觉为己任,借报纸以启发之,以拯救之”可得出后来因顽固派势力阻挠,用报纸等启蒙民众;由“既而幸识公”可知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托付梁启超。 (2)政治实践与认识:由材料中所提到的黄遵宪留学归国之后“志在变法,在民权”可知作为晚清官员,杰出资产阶级政治家,黄遵宪积极参与维新变法是值得称道的;由材料中的“昭雪褒示,或者终在吾手,故姑且濡忍以待时”可知他在变法失败后,期待重返政坛,彻底为维新变法翻案;由“再阅数年,加富尔(意大利立宪领袖,宰相)变而为玛志尼(意大利革命党领袖),吾亦不敢知也”可知随着时代潮流前进,认可革命可能取代改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季五代以来,各路军阀自行募兵,“军旅之士,各知其将,而不识天子之惠。”北宋开国,宋太祖“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其后又以木梃为高下之等,给散诸州军,委长吏(指知州、通判)、都监等召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都下。”在平定江南过程中,宋太祖陆续释放各国军中被强征入伍的百姓,士兵入伍以本人“情愿”为原则。五代时因重金滥赏换取士兵效忠加速了募兵、养兵费用的无度飞涨,宋太祖则对士兵正当要求给予极大关注,并创立了廪禄制度,其中军俸根据资历和战功进行必要升降,如此在鼓舞士气的同时,又大大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为解决士兵出路,宋太祖还设置剩员制度。还规定,地方部队的精锐被抽调至京师充禁军,“老”、“病”及无家可归者归入剩员,主要从事官府、寺院、仓库等值班及洒扫杂务,其余既非“壮勇”,又不“老病”者则编入厢军。

——改编自范学辉《变法与变意:宋太祖募兵制度改革刍议》

(1)根据材料,概括宋太祖兵制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兵制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人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代中叶以后,市民阶层人员变得庞大复杂起来,它包括了商人、店员、贩夫、手工业者、游民、士卒、下级官吏、下层文人等各色人物。随着城市人口剧增,千户以上的市镇比比皆是。总之,明中叶以后的市民阶层无论在人数上、区域分布上都远远胜于宋代;而市民人数的增多是市民力量壮大、登上社会舞台的前提。加上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的日益繁荣,工商业者已日益成为一支不可缺少的社会力量,影响着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于是市民阶层开始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摘编自王言锋《中国十六~十八世纪社会心理变迁与白话短篇小说之兴衰》

材料二近代中国,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为得有功名的士绅阶层。但到1905年以后,由于科举废除,旧士绅的地位渐为士绅取代。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新知识分子的人数,大约为士绅的十倍。在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极少,但其地位不断上升,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社会领导阶层除士绅、新知识分子外。还有富商。当时中国有四种商人,一种是普通商人,一种是盐商,一种是行商,一种是买办商人。近代以来受西方工商文化的影响,提倡商战,鼓励商人与外商从事竞争。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政治地位也提高了。

——摘编自张玉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1860-191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市民阶层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中国社会阶层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查看答案

毛泽东1938年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同年,蒋介石日记中写道:“倭寇民族特性急而短,而其军事学术非德式即法式,皆以短兵白刃速战速决为性能。……我应以坚韧、忍耐、延缓、持久之道,致其死命也。”这说明

A. 国共第二次合作正式形成 

B. 国共两党领袖对抗日所见略同

C. 中国的抗战是持久抗战

D. 国共两党的抗日政策完全一致

 

查看答案

为犯罪的条款。同时承认了各爱国民主党派的合法地位。1938年7月,各党派参政议政的国家机关——国民参政会成立。这说明国民党

A. 由集权化向协商化转变

B. 放弃一党独裁方针

C. 与共产党争夺中间势力

D. 阶级立场发生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