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诗经·大雅·绵》中写道:“绵绵瓜迭,民之初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诗经·大雅·绵》中写道:“绵绵瓜迭,民之初生。”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所灭,

越王勾践为报吴国之仇,曾以国家政令形式明文规定:“令壮者无娶老妇,老者无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免(娩)者以告,公令医者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子,公与之母(乳母);生二子,公与之食。”这一政策,使越国在十年之内人口大幅度增加,并为最终打败吴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商鞅道:“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

——据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明清江南地区依托多种经营有机结合的集约化农业和自然资源的优势,拥有充足的原料市场,如蚕丝、草棉两大类,又有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产生的农业过剩劳动力构建的巨大而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因而使得手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丝织业与棉纺织业两大手工行业极为突出,向为学者所关注。……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包括轿夫、脚夫、饮食、旅馆、盘夫、土工、吹手、剃头、整容、饭馆、面馆、酒馆、膳食馆铺、娱乐服务业等,都吸引本地或外地人口参与,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政府必须及时加以管理。

——王卫平《明清时期江南城市史研究:以苏州为中心》

材料三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2010年间,中国人口平均增长率为0.57%,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0年,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由33.59%减至16.60%;中国人口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流动人口规模继续膨胀,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衡。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据王秀《新中国生育政策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人口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人口结构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中国人口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今中国鼓励人口增长的历史背景。

 

(1)思想:提倡和鼓励生育,并将人口众多视为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象征。 原因:农耕文明条件下,劳动力是发展生产的根本保证;出于战争的需要;人口增长可以增加国家赋役和兵员。 (2)变化: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口增加。 原因:农业生产发达(经济作物广泛种植);手工业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人口数量增长(农业劳动力过剩);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大量汇聚城镇)。 (3)变化:由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到放开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人口增长。 背景: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老龄化问题突出;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衡。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生三子,公与之母(乳母);生二子,公与之食”“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历史从政治、经济以及争霸战争需要等与人口增长有关的因素,可以得出答案。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明清江南本地农村过剩人口、外来人口大量汇聚于城镇的工商业,促使多种服务需求大增,形成一支可观的服务大军”来回答;第二小问,结合该时期中国社会的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等角度来考虑。 (3) 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三“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来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该时期中国人口特征特征从人口增长、人口结构变化等角度来考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王朝的监察系统都是支撑皇权的重要支柱之一,巡视制度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制度的建设。唐代制定的“六察法”,内容详细具体,成为历代开展巡视工作遵循的原则;宋辽金时期制定了《御史台仪制》《御史弹奏格》等;明代制定《出巡相见礼仪》《巡历事例》等制度,从巡视内容、巡视程序、巡视官台仪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巡视立法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历代巡视官员的品级一般较低,但巡视时代表皇帝和中央政府,所以权力很大。如汉代巡察郡国的刺史只是俸禄为六百石的小官,却能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长官;明代巡按御史的品级只有七品,但三品以上的布政使、按察使也对之十分敬畏。官员巡视地方时,主要有明察和暗访两种方式,但具体巡察方法非常灵活多样,注重发现问题,讲求实效。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官员的选任。唐代时规定巡视官员要有刚正疾恶的品质,要有真才实学,要有实践经验,并规定五品以上的巡察御史由皇帝亲自选任;明朝时还对巡视官员的最低和最高年龄作了规定;清代特别规定,对于受过处罚的人员,出现降级、革职等情况者,一律不能选为巡察官,要求日趋严苛。

材料二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巡视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效忠”和“效率”的关系?

(3)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监察系统的作用。

 

查看答案

1504年,人们在葡萄牙购买的香料价格仅为威尼斯的五分之一,威尼斯商人被迫廉价出售货物。从此之后,他们的交易只限于中东的产品。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A. 欧洲的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B. 中东的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C. 价格革命刺激了经济增长

D. 葡萄牙控制了地中海商贸

 

查看答案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 为避免邦联体制的弊端

B. 为调和地方各州的矛盾

C. 为维护三权分立的体制

D. 为体现民主共和的原则

 

查看答案

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倡导人类应拥有生存、自由和财产的天赋权利,但他本人却投资从事贩奴贸易的皇家非洲公司,赞同在美洲各殖民地发展奴隶贸易,认为这是符合理性的。这可以用于说明

A. 资产阶级自由权的局限性

B. 理性主义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C. 英国已成为世界殖民霸主

D. 种族主义植根于启蒙思想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肼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A. 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 文艺复兴歌頌自然与人性

C. 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D. 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