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

《史记·秦始皇本纪》:“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据材料可推断,郡县制

A. 由秦王赢政创立

B. 春秋战国已出现

C. 全面取代分封制

D. 加强了君主专制

 

B 【解析】据材料“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置南郡矣……有河东、太原、上党郡……置三川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秦王赢政之前已经设郡,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当时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郡县制与君主专制的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当是之时,秦地已……置南郡矣……有河东、太原、上党郡……置三川郡”,学生据此即可得出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郡县制的结论,排除干扰选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公元前242年起,在罗马大法官中专门设立“外事裁判官”,他的司法权针对的正是异邦人之间的争议以及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的争议,人们总结外事裁判官的任务是“在异邦人之间”或者“在罗马市民与异邦人之间执法”。这说明当时罗马

①罗马人与异邦人之间矛盾日渐突出     ②国际贸易与商品经济蓬勃发展

③裁判官审判裁定成为新法创制的媒介   ④逐渐出现适用所有民族的法律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下表据陈大伙《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相关内容编制。

时期

阶段

思想理路

思想内容

清末民初

萌芽

屈辱中觉醒

①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信:“师夷”、“仿行”、“爱国”,“中华民族”观念正在形成之中

抗战时期

成长

救亡中勃发

②“民族复兴”意识勃发,中共提出“民族复兴”的终极指向和道路选择

新中国时期

升华

奋进中超越

③民族独立,社会变革,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科学发展,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空前自信

 

对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思想主题完全一致    B. ①②③都解决了中国问题

C. ①②③目标任务完全相同    D. ②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查看答案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讲到:“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为此,新中国外交方针的实施与该论述一致的是

A.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 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

C.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位,在国际交往中坚持独立自主

D.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查看答案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令”。此前,社会上对没有辫子的人,最好是呆看,但大抵是冷笑,恶骂。此后,留辫者则为社会舆论所不齿,“非讥之为豚尾,即詈之曰满奴,甚欲削夺其选举权,以实行强迫手段”。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A. 变中国由臣民国家为公民国家

B.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 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迁和进步

D. 建立了文明开化、民主共和的新社会

 

查看答案

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此战争后

A. 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    B. 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C. 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    D. 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