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已经说过,同光时代李鸿章所领导的自强运动限于物质方面,是很不彻底的。……可是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地改革政治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一个国家,绝非可以舍弃一切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惜乎当时已届学绝道丧之际(根本就拿不出所谓“中学”来),学术之培养与成熟,非短时间所能期望。……而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一般人心再不能按捺,于是对全部政治彻底改革之要求蓬勃四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就是没有西学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也要从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至于具体的办法,要提出方案,却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事情。恰好这时候,西学东渐,和西洋人的社会渐渐地接触多了,关系密了;始而认识它的社会,和我们的组织不同;继而认识它的那种组织,我们实在不可不仿效。于是改革之事,就起了轩然大波。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二,指出作者对洋务运动及其指导思想的评价有何异同之处并说明理由。

(2)材料一中的“时人”指谁?对待改革,材料二中的“一般人”与材料一中的“时人”态度不同,原因何在?

(3)材料三的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巨大影响。

 

(1)同:基本认可:理由:都从国情出发。 异:评价角度不同;理由:后者兼顾了历史文化和政教渊源。 (2)“时人”指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材料二时期民族危机加深,政治腐败严重。 (3)因素: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西学东渐的推动。影响:政治方面,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思想方面,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科学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马克思主义传播。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同点:根据材料一“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及材料二“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再好的意见”可知,作者对洋务运动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都是持基本认同的态度,而持此观点的原因则都是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仍然是社会文化的主流,国人对西方的政治思想文化抵触心理仍比较严重。不同点:虽然两则材料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但是评价的视角不同,材料一主要是从时人的态度来分析洋务运动的可行性,而材料二除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外,还兼顾到了“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这是导致两位作者观点有差异的原因。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 “李鸿章的物质改革已遭时人的反对,倘再进一步的改革政治的态度,时人一定不容许他”可知“时人”是指顽固派,封建守旧思想根深蒂固的人。根据材料“外患之侵逼日紧,内政之腐败依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民族危机加深,政治腐败严重。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就是没有西力东渐的事实,中国社会,慢慢儿的也要生根本上的变动的;不过变得慢些,又不是现在这种变法罢了”可从社会自身发展的趋势、西学东渐推动等方面概括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因素。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的“轩然大波”在政治方面的体现便是辛亥革命,其爆发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在思想方面的体现便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使民主科学思想起到了启蒙作用,后期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整体分析:本题以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为切入点,考查了中体西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近代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过救民的道路,先后经历了向西方学习器物、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过程,总的来说,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的人文主义源于古希腊,主张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西方人文精神关注更多的是作为个体的人。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为学”的,“为学”就是指一个人要通过对知识无尽的探索,力求使自己成为独立的、具有自由意志的人。而中国的人文精神,习惯于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去体认一切,将人视为群体的一分子,而非个体。可以说,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为道”的,人是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

——摘自吴惠红《中西人文精神异同探析》

材料二早期维新派代表冯桂芬认为:愚以为在今日又宜曰“鉴诸国”。……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且也通市二十年来,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甚多,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我朝章、吏治、舆地、民情类能言之,而我都护以下之于彼国则瞢然无所知,相形之下,能无愧乎?而以康有为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打出来的口号仍然是文化的口号,叫做“会通中西”。……他对“会通中西”主张,做过一种概括,叫做“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丁伟志《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启思》

材料三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中批判孔子最厉害者,几年后,陈独秀有所变化。其实陈独秀变化的是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这和当年不分专制主义和孔孟的原始儒家是有区别的,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当。孔子不应该负完全责任。

——摘编自刘济生《重新发现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软肋的剖析》

请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西方传统思想对“人”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比较冯桂芬、康有为看待中西文化态度的异同点。

(3)依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怎样新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异同。

 

查看答案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邦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查看答案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A. 从技术到器物

B. 从制度到思想

C. 从制度到文化

D. 从器物到制度

 

查看答案

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知

A. 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的正常私欲

B. 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C. 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

D. 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

 

查看答案

陈独秀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为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为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这表明陈独秀

A. 不愿公开反对儒家思想

B. 混淆了孔子和孔教的区别

C. 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科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