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的人文主义源于古希腊,主张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的人文主义源于古希腊,主张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西方人文精神关注更多的是作为个体的人。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为学”的,“为学”就是指一个人要通过对知识无尽的探索,力求使自己成为独立的、具有自由意志的人。而中国的人文精神,习惯于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去体认一切,将人视为群体的一分子,而非个体。可以说,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为道”的,人是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

——摘自吴惠红《中西人文精神异同探析》

材料二早期维新派代表冯桂芬认为:愚以为在今日又宜曰“鉴诸国”。……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且也通市二十年来,彼酋之习我语言文字者甚多,其尤者能读我经史,于我朝章、吏治、舆地、民情类能言之,而我都护以下之于彼国则瞢然无所知,相形之下,能无愧乎?而以康有为为主要代表的维新(派)……打出来的口号仍然是文化的口号,叫做“会通中西”。……他对“会通中西”主张,做过一种概括,叫做“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丁伟志《中国文化近代转型的启思》

材料三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中批判孔子最厉害者,几年后,陈独秀有所变化。其实陈独秀变化的是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这和当年不分专制主义和孔孟的原始儒家是有区别的,过去把孔子当作封建专制主义的代表其实是不很恰当的。后来的儒家和法家同流合污,是汉儒、宋儒之流的勾当。孔子不应该负完全责任。

——摘编自刘济生《重新发现历史——对中国传统文化软肋的剖析》

请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西方传统思想对“人”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三,比较冯桂芬、康有为看待中西文化态度的异同点。

(3)依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有了怎样新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异同。

 

不同:东方关注人的社会性(群体);注重伦理道德自觉;西方关注人的自然性(个体);强调个人的知识与理性。 (2)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异:冯桂芬主张中学为主(本、体),西学为辅(末、用);康有为主张中西融会,无分上下。 (3)认识: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别,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 相同:都属于儒学范畴;都继承并发展了“仁”的思想;都积极入世,突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不同:原始儒学更多的强调“以民为本”,有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汉儒、宋儒在不同程度上都吸收和借鉴了法家思想;都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主张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西方人文精神关注更多的是作为个体的人西。一个人要通过对知识无尽的探索,力求使自己成为独立的、具有自由意志的人”“惯于从人与人的关系中去体认一切,将人视为群体的一分子,而非个体。可以说,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为道’的,人是有伦理道德自觉的互动个体。”即可概括中、西方传统思想对“人”的认识有何不同。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不同,根据材料“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他对‘会通中西’主张,做过一种概括,叫做‘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即可概括冯桂芬、康有为看待中西文化的不同态度。关于相同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方面作答。 (3)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认识,根据材料“其实陈独秀变化的是把孔子和专制主义区分开来,看到了孔子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即可概括陈独秀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新认识。第二小问相同,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都属于儒学范畴;都继承并发展了“仁”的思想;都积极入世,突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方面归纳说明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相同之处。第三小问,关于原始儒学与汉儒、宋儒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原始儒学强调“以民为本”,有反对绝对专制的一面;汉儒、宋儒都吸收和借鉴了法家思想、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等方面说明其不同即可。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主张人是具有理智、情感和意志的独立个体,西方人文精神关注更多的是作为个体的人西。一个人要通过对知识无尽的探索,力求使自己成为独立的、具有自由意志的人” “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他对‘会通中西’主张,做过一种概括,叫做‘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教材中关于中西方古代思想等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民为邦本

C. 天下为公

D. 民贵君轻

 

查看答案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提出:“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迫在眉睫。朝野士大夫不得不放弃洋务制器兴国的迷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次“思考”的“层次”变化是

A. 从技术到器物

B. 从制度到思想

C. 从制度到文化

D. 从器物到制度

 

查看答案

朱熹曾解释过“存灭理,灭人欲”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知

A. 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的正常私欲

B. 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C. 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

D. 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

 

查看答案

陈独秀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不过因为他不能支配现代人心,适合现代潮流,还有一班人硬要拿他出来压迫现代人心,抵抗现代潮流,成为我们社会进化的最大障碍。这表明陈独秀

A. 不愿公开反对儒家思想

B. 混淆了孔子和孔教的区别

C. 主张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D.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为科学

 

查看答案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介绍了许多新词,如参议院、众议院、总统、进口、出口、新闻纸、铁路、火轮机等,这表明魏源

A. 是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 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 关注西方新知识、新技术

D. 号召国人全面学习西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