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政府与经济关系的问题既是政治学,也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政府与经济关系的问题既是政治学,也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但在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材料二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有两种政策,一种是没收,一种是赎买。……民族资产阶级是我们的朋友,解放前同我们一起反帝反蒋,解放以后仍然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反对帝国主义,赞成土改、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由于这个历史关系,对他们实行赎买政策,是合乎情理的……如果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统统没收过来,不光管不过来,还会引起资本家的抵制或破坏,势必造成停业或减产。

——彭真《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材料三目前,全国农村已有90%以上的生产队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反映了亿万农民要求按照中国农村的实际状况来发展社会主义农业的强烈愿望。不论采取什么形式,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各级党的领导应向干部和群众说明,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

——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清政府经济立法的背景及其积极意义。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和1982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政府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哪些原则。

 

(1)背景,甲午战败,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利益,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民族企业纷纷兴建。 意义:突破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有利于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近代化,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 (2)实行赎买的原因,民族资本家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拥护支持中国共产党,赎买可以提高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性。 实行责任制的原因,人民公社不适应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日益阻碍中国农业的发展,各地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试验的成功。 (3)要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要符合人民的利益。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背景可以从经济上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的侵略和实业救国思潮影响加以分析;意义可以从打破传统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经济近代化;有利于维护经济主权加以考虑组织回答。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可以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资产阶级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发展生产调整生产关系的角度加以分析;1982年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原因可以人民公社化对经济的阻碍和安徽重庆等地成功的实践加以理解组织。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中是清政府经济立法,材料二是新中国初期对民族工商业进行改造;材料是中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综合上述几个材料可以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加以分析。 考点:近代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清政府的经济立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名师点睛】解答材料型非选择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另外,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时,要辩证分析,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切忌片面。如本题答案就侧重依托材料中信息多角度思考论述,是依据“两材”的典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古今人口变化简表》

年代

人口数(万人)

年代

人口数(万人)

公元前220年

约3000

公元1834年

40100

公元前200年

1500至1800

公元1910年

36815

公元156年

5649

公元1937年

48340

公元280年

1616

公元1947年

45559

公元740年

4814

公元1949年

54167

公元1080年

3300

公元1964年

70499

公元1223年

7681

公元1974年

90859

公元1685年

10171

公元1981年

100072

公元1790年

30148

公元2000年

129533

 

 

依据材料,任意提取二条有关人口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准确,理由说明充分,表述层次清楚)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明太祖实录》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

材料二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不能出口。”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

——整理自《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近年来,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我们不主动对接,就面临再次入世的可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试验……这是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的战略举措。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推进中国的新一轮开放,提升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和质量,这成为上海自贸区试验的重要使命。

——《人民日报》上海自贸区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1840年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结合所学分析指出造成这些变动的主要原因。

(3)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是如何逐步走向开放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成立上海自贸区以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查看答案

1866年,清廷官员斌椿将游历欧洲各国的见闻做了记录,其中有关火车、高楼、宾馆、电梯、自行车、繁华的城市、盛大的宴会等的描述,无不妙笔生辉。这说明斌椿

A. 对西方各国有了深刻的理解

B. 对西方文明的记录并不真实

C. 对西方各国的体制过于推崇

D. 对西方文明深感羡慕与好奇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认识不断提高

B. 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 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查看答案

1987年9月,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对邓小平说,八年前你在访问

美国时同我谈到:“你以前曾帮助列宁发展工业,现在为什么不去帮助中国呢?”我当时答应了,现在我的承诺终于实现了,平朔安太堡煤矿的建成为外国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样板。这则材料说明

A. 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C. 中国、苏俄都与美国保持友好

D. 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