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明太祖实录》

“今后凡有商民船只私自下海,不论官民,俱奏闻处斩。”“不许片帆入口。”

——《清世祖实录》

材料二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不能出口。”

——人教版《中国近代史·上册》

《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

——整理自《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近年来,全球贸易开始了新一轮竞争,面对这一系列变化,我们不主动对接,就面临再次入世的可能。”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试验……这是顺应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主动对接国际规则的战略举措。先行先试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推进中国的新一轮开放,提升中国经济转型速度和质量,这成为上海自贸区试验的重要使命。

——《人民日报》上海自贸区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王朝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明清(鸦片战争前夕)时期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1840年后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动?结合所学分析指出造成这些变动的主要原因。

(3)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是如何逐步走向开放的?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政府成立上海自贸区以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

 

(1)政策: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1分)内容: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2分)形势:新航路开辟,掀起了一场“商业革命”,使世界性贸易成为可能;工业革命开展,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贸易活跃,世界经济出现了新形势。(2分)影响: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也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导致西方列强在19世纪中期发动两次鸦片战争,力图打开中国市场,造成中国社会逐渐半封建半殖民地化。(4分) (2)变动:手工棉纺织业衰败,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商品化逐步提高,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商业和金融业发生变化,洋行和买办开始出现。(4分,任答出2点)原因: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门户,使中国丧失了贸易主权和关税主权;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2分,1点1分) (3)表现:1984年,上海成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5年,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90年,浦东的开放开发,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3分)背景:2001年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竞争进一步激列。(2分)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考查的是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旨在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一信息“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等,不难直接把握到答案,即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关于第二小问,回忆、再现所学知识,依次展开即可。关于第三小问,要注意分两部分作答,即首先回答“世界经济形势”,再回答“影响”。关于前者,围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史实展开;关于后者,围绕“消极影响”展开,所组织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2)本问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知识点,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以及准确归因的能力。审题的时候,要注意明确题干要求,避免作答不完整。关于第一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洋货‘充积于厦口’”以及“《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信息等,分析、认知,要注意把握到“中国传统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维度。关于第二小问,紧扣材料二信息,结合相关史实,重点围绕“近代中国主权不独立、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等展开分析和认知,言之有理即可。 (3)本问考查的是新中国对外开放概况知识点,旨在考查归纳、概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问涉及到两个小问,具有一定难度。关于第一小问的“表现”,紧扣材料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1984年,开放上海、1985年,长江三角洲作为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放开发浦东新区等。关于第二小问的“时代背景”,重点把握到以下方面: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成功“入世”等。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明清“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概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66年,清廷官员斌椿将游历欧洲各国的见闻做了记录,其中有关火车、高楼、宾馆、电梯、自行车、繁华的城市、盛大的宴会等的描述,无不妙笔生辉。这说明斌椿

A. 对西方各国有了深刻的理解

B. 对西方文明的记录并不真实

C. 对西方各国的体制过于推崇

D. 对西方文明深感羡慕与好奇

 

查看答案

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认识不断提高

B. 清政府威信的降低

C. 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 革命派的大力宣传

 

查看答案

1987年9月,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对邓小平说,八年前你在访问

美国时同我谈到:“你以前曾帮助列宁发展工业,现在为什么不去帮助中国呢?”我当时答应了,现在我的承诺终于实现了,平朔安太堡煤矿的建成为外国企业家提供了一个样板。这则材料说明

A. 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

C. 中国、苏俄都与美国保持友好

D. 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查看答案

从1980年起,我国逐步在国企中开展利改税的试点工作。到1983年,全国实行利改税的国有企业共实现利润633亿元,比1982年增长了11.1%,其中,企业留利121亿元,比1982年增长28.2%,利改税取得了初步成功。这

A. 表明企业获得了独立经营权

B. 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支持

C. 表明所有制发生根本性变革

D. 促进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查看答案

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士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实行分户经营。农民还在沿用传统手工劳动工具。这说明我国当前的农村经济

A. 大体仍处于自给自足状态

B. 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

C. 能有效挖掘现有土地潜力

D. 较难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