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下列论述中错误的是

A. 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 融合道家、法家主张和迷信思想丰富发展儒学

C. 新儒学从根本上放弃了“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D. 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C 【解析】“天人感应”强调了天子必须在实行仁政,否则上天就会给予警告,因此说,新儒学的基础仍然是为“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故C项错误。其他三项均符合董仲舒新儒学思想。故答案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董仲舒“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材料中的“不同学派”包括:

①儒家

②法家

③道家

④兵家

⑤阴阳家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查看答案

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到汉代转为官方学说,主要是因为

A. 儒学内部的改造

B. 统治集团的斗争

C. 社会环境的变化

D. 其他学说的衰落

 

查看答案

下列观点与黄老之学相符的有:

①人只能顺从自然,无法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②倡导“待时而动”

③倡导“因时制宜”

④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清之际的文化,橫亘在传统与近代的交界处。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明清之际文化的性质,有多种意见。在这些意见中,存在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种现点认为明清之际的文化是“中国哲学的启蒙”,其性质与西方的文艺复兴相类似是近代文化的曙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明清之际的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自我调整,绝不是“启蒙文化”,只是日落西山时天空中的“一抹晚霞”。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种观点加以论证。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科技发明/件

中国

世界其他国家

百分比

百分比

公元1-400年

45

28

62%

17

38%

公元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公元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公元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材料二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欧洲的文艺复兴初期四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大的作用。造纸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削除了封建制度……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3)你认为明清时期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