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打开“新风气”借鉴的其他理论。

(2)根据材料一分析书院兴起的原因。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3)材料三是对哪一理论及其弊端的批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批评的看法。

 

(1)治国、平天下。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2)原因:佛教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理学家的倡导。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 (3)理学,空谈(清议)误国。看法:不全面。他们不仅有清议,也有实际行动。 【解析】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文字“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可知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是治国、平天下;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北宋知识分子开创新儒学借鉴了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2)从材料一中文字“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中可以直接归纳出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是佛教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理学家的倡导;依据材料二中文字内容能够直接归纳出朱熹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 (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只要读懂材料内容不难作答。从材料三中文字“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说明作者批评程朱理学空谈误国;显然这一看法过于片面,作者恰好忽略了程朱理学的积极影响。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内容及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一书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

A. 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 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C. 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 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查看答案

朱熹和王守仁对“天理”进行了不同阐释,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

A.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 发扬光大儒家学说

C. 否定佛教、道教的教义

D.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查看答案

《清史稿·列女传》记裁: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满年十八,矢不嫁。”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志,三天后又割下左耳。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的毒害

A. 法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程朱理学

D. 明清君主批判思想

 

查看答案

康熙帝在给《朱子全书》作序时说:理学“于世道人心之所关匪细”,“非此不能治万邦于衽席”,“非此不能为外内为一家”。这说明

A. 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

B. 理学得到康熙帝的赞赏

C. 儒学取得思想界中的正统地位

D. 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查看答案

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

A. 万物皆只有一个理

B. 先有理而后有气

C. 宇宙便是吾心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