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 ...

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后来又直接提出了“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

的观点。孟子的这些观点

A. 阐释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

B. 使儒学成为秦汉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

C. 强调不分亲疏贵贱的儒家仁义观

D. 有利于统治者利用仁义观念巩固统治

 

D 【解析】据材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主张父子君臣的秩序和仁义观念,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仁政”主要指宽厚待民,施以恩惠,民贵君轻是其仁政学说的核心,材料并未涉及,故A项错误;秦朝时焚书坑儒,儒学没有成为指导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父子君臣的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学生应该结合孟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和代表的阶级利益,对材料进行分析,得出 巩固封建统治的结论,同时注意区分“仁政”思想的基本内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古代中西政治文明”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探究问题一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

材料一 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政治制度)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

——金克木《风流汉武两千年》

材料二 皇权为了维系自身权力的专制性,就必须创建出能够突破甚至凌驾于这类束缚和侵蚀力量之上的制度性手段;这种反制衡除了表现为一些非常规性的举措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根本性的制度建设,这就是:不断在常规的国家行政官职体系之外,设立由它取代可能限制皇权的外朝官制体系而执掌国家核心机密和极高权力,使皇帝能够通过亲自掌握这一秘书机构并赋予它巨大的权力,从而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

——王毅《中国皇权制度研究》

探究问题二: 古代雅政治文明

材料三 民主最本质的优点,也许在于能够在既有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使共同体的大量人口能够亲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产生一种强烈的亲和感和认同感,不仅使每一个个人而且使共同体本身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阮炜《“苏格拉底问题”背后的政治》

材料四  最后的裁决不是决定于法律而是决定于群众,他们的命令代替了法律,这种情况是由蛊惑家造成的。在以法律为依据的民主政体中,最好的公民占据了首位,那里没有蛊惑家……在这里民众成为集体的君王,他们不在法律的控制下,成长为君主专制,佞臣得势。这种民主政体和君主制的僭主相似,二者都对好的公民实行专制统治,平民的命令相当于暴君的诏令,蛊惑家之于平民佞臣之于僭主。……因为群众听他们的,他们就代表了群众意志左右国政。这样的民主政体实在不能不受到指责,因为那里法律没有了权威,可以说没有宪法。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始皇给中华帝国组装了哪些“硬件”?汉武帝添加的“软件”又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和清朝皇帝是如何对外朝常规官制体系施以强大的反制衡的。

(3)根据材料三归纳民主政治的优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雅典民主运行的主要机构。

(4)概括材料四中雅典民主政体的局限。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建设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人类文明史中,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政治特点和未来走向。

 

请回答:

(1)分别写出三位历史人物当政期间在政治体制方面最突出的贡献。

(2)你对其中的哪种政治体制感兴趣。说明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是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1)概括材料一中有利于中国稳定和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是按照出身中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所涉及的制度。

(2)据材料二,指出理这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查看答案

史官记史重视“言”与“事”。下列人物“言”、“事”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人物

言论

事件

A

秦始皇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B

魏孝文帝

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

迁都洛阳

C

唐太宗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开创三省六部制

D

明太祖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

建立内阁制度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秦统一后,秦始皇认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采纳李斯的建议,不立尺土之封,公天下为郡县。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这是郡县制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也是中国和世界行政区划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从当时的背景看,郡县制的进步性主要表现在

中央集权取代了地方分权         精英政治取代了大众政治

直接管理取代了间接管理         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