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代太学的教师均称为“博士”,东汉光武帝“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他们分别教...

汉代太学的教师均称为“博士”,东汉光武帝“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他们分别教授《施氏易》、《孟氏易》、《梁丘易》、《京氏易》、《欧阳(尚)书》、《大夏侯(尚)书》、《小夏侯(尚)书》、《齐诗》、《鲁诗》、《韩诗》、《大戴礼》、《小戴礼》、《严氏春秋》与《颜氏春秋》,史称“五经十四博士”。材料反映了

A. 儒学思想的正统最终确立

B. 当时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C. 儒道思想相互借鉴与融合

D. 百家争鸣局面再次形成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学的最终确立在西汉汉武帝时期,这时候是东汉,故A项错误;材料中“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五经十四博士”, 说明儒家下不同师法之间可以并列存在,但这并不是百家争鸣说明学术氛围比较宽松, 故D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道家的,故C项错误。 点睛:材料“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五经十四博士”是解题的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A. 为政以德

B. 刑、德并用

C. 小国寡民

D. 无为而治

 

查看答案

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A. 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 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 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 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查看答案

孔子相貌究竟如何?司马迁在《史记》里是这样描绘的:“其颡(额头)似尧,其项(脖子)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在他看来,孔子类似圣人,却又不及圣人。而在唐代画家吴道子的《孔子行教像》中,孔子头扎儒巾,双目前视,须发飘逸,雍容大度,双手作揖,谦卑有礼,透出圣人的智慧。对两则史料,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史记》的年代距孔子较近,可信度比较高

B. 《孔子行教像》属一手史料,较为真实可信

C. 两者都带有主观性,都不能真实的反映孔子的形象

D. 研究作者的时代及其思想有助于厘清孔子形象变迁

 

查看答案

在经济全球化全球高峰论坛上,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这表明

A. 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B. 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

C. 经济全球化只是理论不可能实现

D. 经济区域化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查看答案

1974年,欧共体执行主席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表明

A. 欧共体成为经济政治实体

B. 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C. 世界多极化局面已经形成

D. 西欧力求摆脱美国控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