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贞观三年,吏部尚书杜如晦对唐太宗说,“两汉取人,皆行着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

贞观三年,吏部尚书杜如晦对唐太宗说,“两汉取人,皆行着乡闾,州郡贡之,然后入用,故当时号为多士。今每年选集(科举),向数千人,厚貌饰词,不可知悉,选司但配其阶品而已。铨简之理,实所未精,所以不能得才”。这表明

A. 唐太宗决定改革科举制度

B. 杜如晦认为科举制有缺陷

C. 唐朝继承了汉朝的察举制

D. 唐初选官缺乏统一的制度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厚貌饰词、不能得才”等字眼意在强调科举制也是有缺陷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唐太宗决定改革科举制度方面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是科举制而非继承了汉朝的察举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唐初选官有统一的制度即科举制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南朝时期,寒人通过充将帅,掌机要(中书舍人),任典签(代表皇帝监察地方诸王刺史)

不断提升政治地位,寒人地位的上升主要表明

A. 门阀氏族政治的形成

B. 文化教育的逐渐下移

C. 专制皇权的逐渐加强

D. 监察的非理性化趋势

 

查看答案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乃营建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而从2002年的阿房宫考古队考古发掘中发现,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火烧阿房宫”是历史误传。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A. 关于阿房宫的研究要通过多种途径来论证

B. 教科书关于秦朝后期的历史必须重新编撰

C. 任何历史研究必须通过考古发掘才能证实

D. 《史记》不可能是信史,信史之说不正确

 

查看答案

春秋时期开始有县、郡名称,原指直属于国君的土地。楚国灭国很多,曾把县分封给功臣贵族,后来改为重要地区都掌握在国君手里,其他地区的贵族、功臣封地也逐渐由永远世袭改为两代以后就收归国家。材料说明楚国

A. 逐渐走向中央集权

B. 率先废除了分封制

C. 最早实行了郡县制

D. 具备了称雄的实力

 

查看答案

周初分封都有隆重的仪式,然后被分封的诸侯率领族人到达封地,建立军事据点,由点到面进行武装拓展,完成对封地的控制,据点叫“国”,国以外的土地叫“野”,“国”中之居民叫“国人”,“野”中之居民叫“野人”下列推断最正确的是

A. “国”在西周发展为封建城市

B. “野”的范围大小决定着诸侯国的地位

C. “国人”多数是贵族的同族人

D. “野人”的主要职责是拱卫京师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争之后,面对国势孱弱颓废,吴汝纶认识到“此时国力极弱,由于上下无人”。他认为“西力东渐,不改用西人公学而守腐败旧法,则国必亡”。……戊戌变法,光绪帝下诏科举不用八股,吴汝纶为之击节,“端节诏书,径废时文,五百年旧习,一旦廓清,为之一快”。他进一步主张:“窃谓废去时文,直应废去科举,不复以文字取士。”对于新的取士办法,他也做出设想,即是“举世大兴西学,专用西人为师,即由学校考取高才,举而用之,庶不致鱼龙混杂”。作为过渡的办法,“西学未兴之前,中国文学亦由学校选取”。……去世前不久,仍有如下言论“论者往往谬分大清与中国为二,不知大清事去,即寰宇内无复有中国”。

——摘编自李琳琦《吴汝纶力倡废除科举的内在动因及其体主张》

(1)根据材料,指出吴汝纶主张废除科举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汝纶思想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