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洋务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这表明他
A. 主张“中体西用” B. 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
C. 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 D. 未超越洋务派的历史局限
“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强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材料表明
A. 自然经济解体加快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 洋务运动成效明显 D.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巨大
甲午战争时,日本以“文野战争”之名,举国之力上下整体动员起来对中国作战。而黄海战后,李鸿章曾试图调南洋舰队北上,没成。李鸿章说:“以北洋一隅之力,博倭人全国之师。”郭嵩焘也说:“中国官民之势,隔悬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反映出
A. 日本己经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B. 中日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备战上
C. 中国缺乏现代民族国家意识 D. 洋务运动未能实现中国的富强民主
培根指出:“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世界,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没有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
A. 奠定中华文明古国地位 B. 打破世界隔绝状态
C. 推动欧洲工业革命发展 D. 促进欧洲社会转型
二程、朱熹也知道今世非古时可比,不存在一套能强迫人人顺服的体制。因此,他们向佛法禅学借来了“修心”的理念,宣扬“改良个人为改良社会之本”。这说明程朱理学
A. 致力于社会稳定
B. 意在束缚人的行为
C. 融儒释道为一体
D. 主张改良社会体制
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害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害。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A. “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 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 “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