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改革的成败,既取决于社会基础,也取决于改革者的智慧与能力。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改革的成败,既取决于社会基础,也取决于改革者的智慧与能力。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一

近代初期,欧洲和日本一样,是从多样性的封建体制(注:指分封体制)和充分发展的社会结构的母胎中诞生的。

明治领导人在竭力实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显著成果。他们废除了藩体制,撤销了原来的阶级制度,依靠征兵制设置了军队以取代过去的武士阶级,建立了近代经济机构的基础,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

——赖肖尔《近代日本新观》

材料二

从中古东方型的社会,转入现代西方型的社会。……其工程之浩巨,可想而知。但是那光绪也要把这百年难变之“型”,而变之于指顾之间,其必然失败。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也不是个办法。不幸这位年轻皇帝,显然感到国亡无日,所以迫不及待。但是他的军师谋臣,应该有见及此。不幸康某木讷执拗,识见不足;而操切浮躁,且有甚于幼主。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材料三

 这场变法引起了满清权贵保守派的政治反动。一批更为昏庸、眼界更狭隘的“原教旨”保守派……注定成为清王朝残存的权威合法性资源的巨大消耗者。另一方面,戊戌变法的失败,使相当一批现代化知识精英,由于对体制内的变革失望,而开始走向体制外的革命。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采取了哪些革故鼎新的措施?有何效果?

(2)同为近代化改革,中国的戊戌变法却失败了,请据材料一、二概括其失败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戊戌变法的失败客观上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1)措施:废藩置县;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四民平等;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写出任意2点得2分) 效果:推动日本实现工业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资本主义国家。(2分) (2)中国的戊戌变法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实施者急于求成,缺乏政治经验。(2分) (3)清政府进一步丧失权威合法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发展。(2分) (4)客观分析基本国情;稳健理性,循序渐进;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写出任意两点得2分) 【解析】试题分析: (1)第一问,日本维新的政策,依据教材与材料内容归纳。可以从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入手分析。可从原文中整理归纳,从政治上、经济上、阶级关系上分析。关于维新的效果,可直接用材料中的“这都促进了日本的工业化,进而创建了近代政治体制”来回答即可,也可以按照教材内容归纳,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与统治危机。 (2)第二问,中日维新一成一败原因的对比,可从两国的具体国情入手分析归纳。首先要从两国改革的背景分析,中国封建势力异常强大,并且其内部没有产生分化,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其次是从改革实施的过程的不同来分析,“诏书一日数下,朝野莫知所适”,从这个内容来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改革者经验不足,急于求成;再次是从改革者素质的角度分析,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是十分幼稚的,所以导致在改革过程中树敌过多,改革阻力大。 (3)第三问,此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的是戊戌变法的积极作用。旨在中兴国家的改良运动失败后,中国人开始觉醒,戊戌变法虽然没有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但它却了促进民族觉醒的作用。改良道路没能救中国,中国人开始探索新的道路,革命思想日益在中国成长成熟起来,革命一触即发。 (4)第四问,分析改革成功的因素主要遵循以下几点:首先,改革的社会环境要有利于改革的进行,这是十分关键的因素;其次,改革者自身的素质也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再次,改革过程要有序性,合理化;第四,改革力量足够强大也改革成功的关键;改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改革成功的最根本因素。此题的答案可从以上几点中选择相关的内容来分析归纳。 考点: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表示变法决心。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众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二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光绪帝关于变法有哪些看法?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个国家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其各自结果如何?

 

查看答案

孝文帝改革就其深度、广度和影响而言,可与商鞅变法相媲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一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拔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查看答案

明成祖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事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一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对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君权得到空前强化

B. 内阁已经成为两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 明朝的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加强的后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查看答案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第二十条规定:“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此规定表明帝国议会(    )

A. 代表人民监督政府    B. 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

C. 不属于代议制的范畴    D. 其产生方式具有民主特征

 

查看答案

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D.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