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外交是国家实施政策的手段之一,外交的目的归根结底也是国家的目的。一个国家与世界的关系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从根本上说不是国际环境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提供了不同的历史经验:晚清并非弱国,晚清及近代中国的经验不是“弱国无外交”,而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这是强权政治的逻辑;不少小国成功的经验是,外交是国家存亡和兴替的关键、立国之本和“小而不弱”的保证;曾经发动世界大战的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是,选择战争走向毁灭;而放弃战争、选择合乎的外交战略,则走向繁荣。

——摘编自张清敏《外交的本质与崛起大国的战略选择》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示例一:观点: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论述:晚清外交走向失败的过程是国力逐渐衰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是因为晚清国力不济导致外交失败,而是外交失败导致国家衰落.在与西方列强相比,晚清政府所抱的不是弱国心态,而是始终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至被推翻的70余年间,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不仅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而且还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以国际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外交的失败成为中国从世界中心被排挤到世界边缘的原因.因此,晚清的失败决非由于国力不支,而是由于观念的陈腐和制度的落后.外交失败是国家失败的一个表现,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国家失败.示例二:观点:新中国的外交与国家综合国力的壮大.论述:1949年,新中国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政策,改变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地位,打破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对新中国政权的封杀,为新中国的建设争取了相应的安全和资源.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为国内建设提供了比较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1955年亚非会议,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中国与亚非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的关系奠定了基础.1970年代,中国与美国关系的缓和并走向正常化,更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转机和突破,中国与西方世界的关系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为之后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新时期以来,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改革开放和平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示例三:苏联争霸外交导致国力衰败最终解体 二战后,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强国,出于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积极与美国争夺全球霸权.先后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华约等组织,将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纳入到其争霸的轨道上来,并将苏联模式推广到了这些国家.苏联为了建立霸权,不断的将资源投入到相关的军事等重工业领域,导致农业等部门的生产遇到严重困难.期间虽有赫鲁晓夫进行农业改革,但是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方向.在军事上投入了过多的资源,并且为了维持其势力范围,还粗暴的干涉他国内政,甚至直接出兵他国,严重影响其国际声誉.最终积重难返,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观点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准确,史论结合。)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论述题,要求学生围绕“外交与国家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据材料“由这个国家的内部政治决定的”、“外交在不同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晚清及近代中国……是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家的失败”、“美国对待外交的经验是强国无(需)外交,有实力即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例如:晚清外交的失败导致国力衰弱。再结合所学近代清朝外交等知识即可从晚清政府坚持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的角度进行简要阐述。学生拟定其它具体的论题也可,但应该注意史论结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拔官员是促进社会精英有序流动,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材料一(魏征说:)今欲求人,必须审访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乱代惟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任人(依靠保举)而不任法,则法简而人重;任法(依靠规则)而不任人,则法繁而人轻。法简而人重,其弊也,请谒公行

①而威势下移;法繁而人轻,其弊也,人得苟免,而贤不肖均②,此古今之通患也。夫欲人法并用,轻重相持,当安所折中?

——苏轼《私试策问•人与法并用》

①请谒公行:私下求官风气盛行

②贤不肖均:无论是否有德才同样为官

材料三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们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由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这法可以除却盲从滥举及任用私人的流弊。……凡是我们人民的公仆,都要经过考试,不能随便乱用。……没有考试制度,一班不懂政治的人,都想去做官,弄到弊端百出,在政府方面,是乌烟瘴气,在人民方面,更是非常的怨恨。

——《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魏征所主张的选官标准。结合所学,指出唐代选官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任人”和“任法”的制度,并指出“任法”制度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的选官方法。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择适当的内容,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借鉴。

 

查看答案

清代学者恽敬在《读货殖列传》中说:“盖三代之后,仕者为偱吏、酷吏、佞幸三途,其余心力异于人者,不归儒林,即归货殖,天下盖尽于此矣......是故货殖者,亦天下人古今之大会也。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

A.商人势力不容忽视

B. 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商人社会地位较低

D. 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认真执行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在农耕文明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其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C江南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查看答案

明清京城中政府设置的市有内外之分:外市……系士大夫庶民之所用;内市仅限官廷中的贵戚和一些达官贵人,如宣德之铜器,成化之窑器……亦于内市重价购之。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A. 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B. 政府所设市受到封建礼法束缚

C. 明清时期市坊制度完全崩溃

D. 内市的商品品种远比外市丰富

 

查看答案

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以前中国的“名片”是陶瓷。在古代两千多年的中西方交往中,丝绸、瓷器在西方广受欢迎。这表明古代中国

A. 自然经济取得了根本性突破    B.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C. 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D. 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