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书》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尊农夫,农夫已贱矣”。这段话表明当时 ...

《汉书》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尊农夫,农夫已贱矣”。这段话表明当时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②商人经济地位比较高

③商人受歧视压制的现象开始转变

④农民的政治地位处在社会最底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    D. ①②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当今虽然法律轻视商人,而商人实际上已经富贵了;法律尊重农民,而农民事实上却已贫贱了。这表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收到预期效果,实际上商品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商人地位的提高,①②正确,选D;封建王朝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③错误;材料反映农民生活贫困,但不涉及政治地位,④错误;故排除ABC,所以选D 点睛:首先,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如“法律贱商人”与“重农抑商”对应;“商人已富贵”与“商人经济地位比较高”对应;其次理解“尊农夫”“农夫已贱”的含义;接着理解题干③④内容即可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

①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②商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③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④劳动力成为商品

⑤晋商、徽商等商帮形成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

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 分封制的瓦解    B. 封建王权的强化

C. 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D. 上层建筑的变化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B. 对维护专制制度、保障财政税收起到了重大作用

C. 这种思想在明太祖和雍正帝时得到强化

D.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被废除

 

查看答案

20世纪20年代末,正当苏联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后,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各国纷纷寻找摆脱大危机困境的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1年这一年因一显著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几年。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J.汤因比

材料二: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三: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试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其中某些弊病加以改革,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为什么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提出的新政“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的观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试用的“试验性疗法”指的是什么?这种“试验性疗法”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相比在手段上有什么异同?指出其实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近代中国知识界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的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材料三: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案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现代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启示录:1952,被雾毅扭转的英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