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

从经济文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烛天,夜令人不能寐,戏目之曰:四时雷电镇”

B. “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C. “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D. “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鹰”

 

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是指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结合选项C,反映了机户与工匠之间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C项正确。A项反映的是手工业的发达、B项反映的是农业的商品化、 D项反映的是商业的发展,均不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排除AB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一是理解“近代的前夜”的内涵,二是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明末清初,很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生活甚至当官,如汤若望、利玛窦、南怀仁等,这些外国人的到来,使得中西方文化得到较好的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清初科学技术与文化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精通西方算学、天文学的专家学者,形成一时鸿硕,蔚成专家的局面,这即是我们熟知的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局面。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明清之际曾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没有依据的

C. 明清时期虽然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但中西文化交流不受影响

D. 新航路的开辟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查看答案

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但是发展较快的主要是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这意味着(  )

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中国的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 

民国初年的工业发展无足轻重 

中国工业的发展缺乏技术和资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 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C. 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D. 使中国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

 

查看答案

据统计,19131928年中国公司在全国公司企业中的比率由7%上并到22%。到1928年,全国工业总产值比1912年增长了近6倍。这表明此时

A. 民族工商业受到政府保护

B. 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C. 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较好

D. 西方公司制度得以普及

 

查看答案

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所办的民用工业多以官办或官商合办的形式进行,1895年6月,清政府决定将民用工业“从速变计,招商承办”,其中投资达580多万两的汉阳铁厂竟让盛宣怀以100万两承办。此转变

A. 旨在抵制列强资本输出    B. 是甲午战败影响的结果

C. 体现了大力扶植民营企业    D. 导致了工业体系崩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