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近代英美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限200字左右)。

材料二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一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甚至有人认为辛亥革命也是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结果。一一王希《原则与妥协》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逐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有哪些具体表现及体现了哪两大原则?你如何评价辛亥革命过程中的“大妥协”?

【好题欣赏·2015江苏高考】

 

(1)示例一:美国的三权分立 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国会批准。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他们都要对人民负责。 示例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国王世袭,但他没有实际权力,只是统而不治的虚君;英国内阁由首相组建,对议会负责,首相由在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充任;英国议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所以英国的首相和内阁也要对人民负责。 (2) (1)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 (2)表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 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原则);分权与制衡。 (3)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理由: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为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 (3)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理由:加快结束清王朝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保存革命力量。适当的“妥协”是武装斗争的有益补充。 【解析】(1)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 ①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②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能够结合其它相关解析对象解析、较全面;②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 ①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②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1)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体现了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发散性思维的考查。本题向来是高考中的亮点题型。从题目要求上对学生的要求减少,但对学生能力考查的要求增强,不确定性增加。在解答本题时,可结合英美两国的政体结构来进行作答。如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借鉴了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观点,使孟德斯鸠的观点得到了实践。又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则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等人主权在民的思想。但无论如何作答,都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学内容论证相关观点,史论结合,能够自圆其说。 (2)抓住问题中的时间信息“光荣革命后”,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英国政治民主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如1689年《权利法案》,1721年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以及1832年的议会改革等史实,注意回答过程中要做到史论结合,具体说明这些史实是如何推动政治民主化的。第二小问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中注重调节中央和地方,大州与小州,及参众两院之间的协调;第二小问原则主要体现了联邦制原则和分权制衡原则。第三小问,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表明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其实消极的,结合材料中“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等史实得出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为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第二种观点认为“妥协”是积极的,结合材料中“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等信息得出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结束,由材料中“南北方的妥协”得出有利于保存革命力量。 点睛:本题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着重考查了学生的分析论述能力。本题虽然属于开放性试题,但在设问设计上就已经圈定了回答的范围和内容,而且在历年高考的考查中都要求学生引用相关史实,史论结合。所以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还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理解,没有坚实的基础是不可能有精彩的论述的。比如本题要求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拟题目,但就回答难度来讲,最简单的还是从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角度入手,这就要求学生对以英美法德为代表的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有熟练的掌握。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基础知识的扎实,其次要尽量的多做开放性试题,既可培养考生应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各种题型的基本的解题技巧及格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以下是某年毛泽东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发的电文:“……(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力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四天以后,他在电报中指出:“……第三阶段是解决徐(州)蚌(埠)两处之敌,夺取徐蚌。”与此材料相关的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查看答案

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A. 组织了正面战场四次会战

B. 撕毁重庆政协会议协议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内战

C.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D. 与共产党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次战略决战

 

查看答案

下图为张漾兮的版画《遗嘱》,该画中有如下文字:“我们奋斗牺牲,是争取你们的光荣生存。我遗留田地,你们要永世地保存完整。不准妥协、投降、卖国偷生。朝鲜、捷克是你们的明镜。”对此作品理解准确的是(  )

A. 描绘了北伐战争中士兵勇敢顽强的英雄气概

B. 再现农村革命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围剿的决心

C. 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

D. 生动地展现人民解放军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查看答案

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格里菲斯曾指出:“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状的艰难困苦;能够战胜途中大自然好像决意要阻挠他们前进而向他们提出的一切挑战;能够击败下定决心要消灭他们的敌人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边行军边打仗;同样解决了可能造成分裂的内部争端;同样生存下来了。”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A. 开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 表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 反映毛泽东开辟井冈山根据地

D. 说明中共开辟敌后战场的艰辛

 

查看答案

“我们现在是在敌人新的围攻的前面,中央红军现在是在云贵川地区,这里没有现存的苏区,而需要我们重新去创造,……当前的中心问题是怎样战胜川滇黔蒋这些敌人的军队。为了战胜这些敌人,红军的行动必须有高度的机动性。”这一决定的提出

A. 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

B. 促使中央红军开始伟大的战略转移

C. 有利于粉碎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D. 体现红军长征途中军事路线重大转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