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

“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A. 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B. 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C.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D. 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C 【解析】由材料“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可知,说的是古巴导弹危机。“他”指的是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领域,主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故C项正确。在工业改革方面,赫鲁晓夫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BD均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刘继峰《斯大林模式的几点思考》:“斯大林模式是一种普遍有效的“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模式,它的产生有历史必然性,改革斯大林模式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能把斯大林模式和社会主义制度画等号”。作者意在强调斯大林模式

A. 是适应苏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产物    B. 阻碍了苏联经济发展

C. 是普遍有效的现代化模式    D. 符合社会主义制度

 

查看答案

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表明

A. 苏联工业化离不开西方国家的援助

B. 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

C. 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创造了机遇

D. 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

 

查看答案

“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 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

C. 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 经济体制制约技术转化

 

查看答案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查看答案

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为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A. 国家政权和国内外私人资本合作

B. 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C.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D. 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