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

俄罗斯《20世纪祖国史》中曾这样评价赫鲁晓夫:“他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在其改革上表现为

A. 改革取得了成效,但未从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

B. 改革废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放手发展市场经济

C. 经济改革卓有成效,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

D. 涉及经济、政治两个方面,但是重心在政治领域

 

A 【解析】题干实际上给出了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客观评价,其改革即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又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他具有两面性,故答案选A。BCD三项均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25年苏联确定工业化的方针后,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粮食供应越来越困难,工业资金也愈发紧张。为了保障战略的实施,苏联采取的主要政策是

A. 实行农业集体化    B. 提高出口创汇额度

C. 大力发展轻工业    D. 追求提高农业产量

 

查看答案

苏联制定“二五”计划时.,规定重工业、轻工业、农业投资分别增长0.97倍、1.4倍、1倍。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轻、农投资分別增长了1.4倍、1倍、0.54倍。这说明

A. 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愿望强烈

C. 经济危机严重影响苏联经济    D. 个人崇拜左右国家经济体制

 

查看答案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 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 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 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写道:“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末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这反映了斯塔夫里阿诺斯

A. 强调全世界都要用苏联模式    B. 从全球视野看待斯大林模式

C. 主张用社会主义来改造西方    D. 认为苏联与西方应相互借鉴

 

查看答案

某学者把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回归理想的实验应是(    )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C. 农业集体化运动    D. 斯大林模式确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