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朝驰道...

“(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朝驰道的修建

A. 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B. 建立起垂直管理体系

C. 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    D. 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D 【解析】秦代没有诸侯国,故A项错误;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是指建立郡县制,不是修建驰道,故B项错误;驰道有利于巩固统治而不是有效扩展了统治疆域,故C项错误;材料“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说明驰道方便了各地交往,故D项正确。 点睛:材料“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是解题的关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一、“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卓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军功者显蒙,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朱绍侯《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摒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内容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答案】(1)特点:以军功大小授爵;按爵级享受相应待遇。

政治背景:兼并战争频繁,谋求富国强兵;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

(2)作用:减少改革阻力,为彻底移风易俗(如禁鲜卑语、讲汉话等)创造条件。

原因:北魏风俗落后,迫切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

(3)问题:民族关系问题(或鲜卑族与汉族文化的差异)。

因素:对先进文化的学习与借鉴;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

【解析】(1)“特点”,材料一中的“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 表明特点一是按军功大小受爵;“明尊卓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表明特点二是按爵位的等级享受相应的待遇。“政治背景”结合商鞅变法所处 的时代背景从政治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革异旧俗”作答;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魏……风俗至陋”“孝文……仰慕中国文化”“改革之心……勇”作答。

(3)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面临的最大问题……民族关系”作答;第二小问为开放性的探究题,言之有理即可。

【题型】连线题
【适用】一般
【标题】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除却战场上的伤亡人数外还有数千万人死于饥饿、营养不良和流行病。1918年春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严重的一次流感,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人们由高烧病倒而死亡,据统计,全世界约10亿人感染(当时世界人口约17亿人),仅印度就有700万人死亡,西非夺去了100万人生命,太平洋岛屿总人口的25%死亡,到1919年中期此次流感消失时,它夺去了2000多万人的生命,超过了一战四年的死亡人数。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此次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的海路交通和海上贸易可能促进了这种传染病的蔓延,所到之处带来了快速死亡。此流感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没有额外的兵力再作战。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材料二1917年之所以成为至关重要一年,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战争开始的最初两年,美国致力于解决经济不景气问题,数以千计的企业破产,失业率达到15%。经济的复苏依赖于战争物资的出售,尤其是英国对军需品的购买。由于美国公司向协约国出售了大量的供给品,坚持中立看起来是虚伪的。随着战争的继续,协约国向美国银行大量借款,也使一些美国人相信协约国的胜利将意味着巨大的财富。到1917年春,协约国已经穷尽了他们偿还美国提供的供应。因此,协约国取胜及偿还战争借款的能力只有通过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实现了。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下

材料三“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

——埃德蒙·伯克(英国近代政治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1918年流感爆发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

 

查看答案

《战舰波将金号》拍摄于1925年,是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在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被当局禁止上映,而在一些秘密放映会上观众对它都表示热烈的赞许。禁映的结果越发增加了各国电影资料馆收藏这部影片的愿望。除了卓别林的作品外,没有一部影片能赶得上这部影片的声誉,连纳粹头子戈培尔也对这部作品表示钦佩。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西方国家极力维护本国电影市场

B.西方落后的电影技术害怕被暴露

C.电影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主要工具

D.电影有时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战舰波将金号》,但在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被当局禁止上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当时和“苏联”存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所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电影有时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电影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题型】选择题
【适用】一般
【标题】2014-2015学年湖北襄阳市四校高二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一、“军功者各以率(标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藉(列入家族谱牒)”;三、“明尊卓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按等级分享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四、“有军功者显蒙,无军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荣耀)”。这四条法令对秦国的历史可以说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朱绍侯《商鞅变法与秦国早期军功爵制》

材料二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国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其于制度,亦多所厘定。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摒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军功爵制内容的基本特点。它反映了怎样的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孝文帝“迁都”对改革的作用。从材料看,孝文帝“改革之心”坚定的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查看答案

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A. 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B. 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C. 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D. 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答案】C

【解析】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排除A;孙中山没有认清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没有彻底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排除B;西方资本主义的弊端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但材料要求釆用欧洲的生产方式,排除D。由材料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可见当时孙中山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故选C

【题型】选择题
【适用】较易
【标题】[中学联盟]内蒙古包头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关键字标签】
【结束】
 

《战舰波将金号》拍摄于1925年,是苏联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但在许多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都被当局禁止上映,而在一些秘密放映会上观众对它都表示热烈的赞许。禁映的结果越发增加了各国电影资料馆收藏这部影片的愿望。除了卓别林的作品外,没有一部影片能赶得上这部影片的声誉,连纳粹头子戈培尔也对这部作品表示钦佩。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

A.西方国家极力维护本国电影市场

B.西方落后的电影技术害怕被暴露

C.电影是当时政治斗争的主要工具

D.电影有时受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

A. 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 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 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 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现代思路历程。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现代思路历程既有碰撞分化又有融合,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过程,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错在不全面,不符合题意,排除;是一个西学东渐而非东学西渐的过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近现代思路历程不是历史的倒车,即不是回归传统之儒学的过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近现代思路历程

【题型】选择题
【适用】容易
【标题】2017届湖南省郴州市高三上期第一次教学质监历史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1905年5月孙中山自称是“中国社会主义者”,表示“要采用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使中国由“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而工人不必经受被资本家剥削的痛苦。”这主要表明当时孙中山

A. 已成为了社会主义者

B. 彻底认清了中国国情

C. 萌生了节制资本思想

D. 完全了解西方的弊端

 

查看答案

1955年,植物学家胡先驌因为批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而遭到批判。1956年,周恩来与中科院负责人谈话:“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 ……如果李森科不对,我们没有理由为李森科辩护,我们就向被批评的胡先驌承认错误。”该谈话(   

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B.实现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要求 

D.蕴含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科学是科学,政治是政治”这说明要让不同的学术问题相互争鸣,不在学术问题上搞集中统一,这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所以答案选A。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

【题型】选择题
【适用】容易
【标题】【百强校】2015-2016学年湖南常德石门县一中高二上期中历史试卷(带解析)
【关键字标签】
【结束】
 

下图是某学者概括的近现代中国思路历程简图。由此图可见近现代思路历程

A. 是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过程

B. 是一个东学西渐的过程

C. 是一个不断回归传统儒学的过程

D. 是一个不断碰撞分化与融合的过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