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

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A. 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 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 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 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A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等信息可判断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完善,说明了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对地方行政制度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国家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主要强调的秦汉开始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加强,与经济发展水平无关,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县的划分标准转移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壤上把他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边但是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有限的圈子。”从古希腊看下列不能反映“大海却挟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有限的圈子”成果的是(  )

A.不断发展的民主制度

B.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

C.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

D.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查看答案

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它根据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几个阶段的划分,对学校教育课程设臵、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作了明确规定。新教育的创办同时也必须对旧制度进行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在废除科举制的同时,也采取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从分科递减科举中额逐渐过渡到立停科举使社会具备了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其二,新学制的制定和新式学堂的兴起已足够成为科举制的制度性代替物;其三,奖励学堂出身,给学堂毕业生以相应的科举功名,使科举废又不废,不废而废。

在清末教育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现了一个全国性的办学高潮,1909年,全国有学堂58896所,学生1626720人。这个数目,在当时的中国是相当可观的。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的同时,清政府还采取了鼓励出国留学的举措。于是,在清末又出现了一个出国留学的热潮,在人数最多的1905和1906年,留日学生就高达8000人左右,这个数目也是惊人的。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末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教育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伦理一般是指导行为的观念,它不仅包含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也蕴含着行为规范背后的道理。关于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概括起夫大致有三种基本观点:

一种是认为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根本对立、难以相容的,完全否认儒家伦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一种则认为儒家伦理完全可以与现代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在市场运行中发挥积极作用,甚至认为只有儒家文化才是拯救当代世界的良药:还有有一种观点则对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持分析态度,认为儒家伦理从总体上己不可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其封建性的糟粕将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同时又认为儒家伦理中一些积极因素可以融合于市场经济中,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请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中的任一观点进行论述。(要求,又见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非的法治是针对原始儒家的“礼治”“德治”提出的。他反对在宗法社会中实施礼治、德治,推崇法治。韩非主张“法不阿贵,绳不挠曲”,也就是说在法面前,不存在贵族和平民之分,除了君主外,所有臣民一旦触犯法律都必须受到惩处。这是对西周以来“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等级制度的彻底否定。韩非说:“圣王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其备足以完法”,“主施其法,大虎将怯;主施其刑,大虎自宁”。他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是“圣王”,法律是君主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针对柏拉图的“人治”而提出的。他认为“法律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衹和理智的体现”。基于此,他得出“法治应当优于人治”的结论。亚里士多德说,“正义是某些事物‘平等’的观念”,也就是指礼法是由正义衍生而来的,而正义意味着平等。在法律面前人们是平等的,没有谁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同时亚里士多德主张让全体公民参与政事,从而认为立法、执法的主体应是全体公民或统治阶层的整体……作为“轴心时代”东西方法治理论界交相辉映的两颗巨星,韩非和亚里斯多德的政治主张和法治理念对中西方法律制度法律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自杨军、赵海涛《韩非与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和亚里士多德法治思想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