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汉书》载:“秋七月,罢榷酤(酒)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元帝继位,天下大水,在位诸...

《汉书》载:“秋七月,罢榷酤(酒)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元帝继位,天下大水,在位诸多盐铁官皆罢,准民可与贩运。”此举客观上

A. 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 促进了私营商业发展

C.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 保障了农业正常生产

 

B 【解析】材料中的“罢榷酤(酒)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在位诸多盐铁官皆罢,准民可与贩运”即允许私人扩大商业经营范围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私营商业的发展。故答案为B项。封建统治者一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不能反映政策的改变,排除A项;此举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减少政府财政收入,排除C项;这项政策对农业生产没有影响,排除D项。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如本题的《汉书》。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战国时,赵豹警告赵王应避免与秦国对抗,理由是“秦以牛田……不可与战……”。材料反映了

A. 秦赵应世代交好永不交战    B. 牛耕在战国时已普遍使用

C. 先进生产力促进了国力的强盛    D. 赵国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理念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劻说:“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愿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1895年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1895年至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诏令,1898年6月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于是,光绪颁布了变法诏书。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16日,光绪帝在一度“战栗变色”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9月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挠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查看答案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德国军队侵占波兰后,纳粹德国开始有计划实施建立“德国人移民区”的殖民历史进程。但到1944年10月,最后一批移居到东部地区的25万德国人尚未建立好家园,便在苏联红军面前成为回迁的难民……在安置难民过程中,德国的农村地区比那些遭到盟军飞机轰炸的城市工业区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战后的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德国之间的难民的流动依然继续,东德人持续不断地通过柏林逃向西德,苏联因此在1961年修建了柏林墙……被战争破坏和被分裂的德国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难民安置,盟国占领当局又寻求海外迁移与安置,德国的外迁难民在这一时期受到接纳国家的欢迎。从1946年到1961年,总共有,77.97万德国人迁居海外,大量的高素质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移民到了西方国家。

——摘编自宋全成《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德国难民问题的成因和安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德国解决难民问题的影响

 

查看答案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8月,朝廷下诏永远停考武科,而且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再用八股程式命题;同时,朝廷决定在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等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清廷随后发布谕旨,从1905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

——摘自《历史专稿》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经济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产生之后,又时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若运用不恰当,反而起会阻碍作用。

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