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德国军队侵占波兰后,纳粹德国开始有计划实施建...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39年德国军队侵占波兰后,纳粹德国开始有计划实施建立“德国人移民区”的殖民历史进程。但到1944年10月,最后一批移居到东部地区的25万德国人尚未建立好家园,便在苏联红军面前成为回迁的难民……在安置难民过程中,德国的农村地区比那些遭到盟军飞机轰炸的城市工业区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战后的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德国之间的难民的流动依然继续,东德人持续不断地通过柏林逃向西德,苏联因此在1961年修建了柏林墙……被战争破坏和被分裂的德国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难民安置,盟国占领当局又寻求海外迁移与安置,德国的外迁难民在这一时期受到接纳国家的欢迎。从1946年到1961年,总共有,77.97万德国人迁居海外,大量的高素质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移民到了西方国家。

——摘编自宋全成《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德国难民问题的成因和安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德国解决难民问题的影响

 

(1)成因:纳粹德国在二战中战败;对外实施殖民的失败而大量回流;大批苏联占领区(东德)居民逃往美、英西占区(西德)。 特点:农村地区比城市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渗透着深刻的冷战背景(积吸接纳东德难民);得到美、加等国支持。(向海外移民多)。 (3)影响:有利于尽快稳定战后德国(西德)社会经济秩序;有利于改善德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加强德国与美国等国的联系;使西方在冷战对峙中取得道德和心理上的优势;有利于对东德开展和平演变。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成因:根据材料“1944年10月,最后一批移居到东部地区的25万德国人尚未建立好家园,便在苏联红军面前成为回迁的难民”可知纳粹德国战败;对外实施殖民的失败;根据材料“东德人持续不断地通过柏林逃向西德”可知东德居民逃向西德。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德国的农村地区比那些遭到盟军飞机轰炸的城市工业区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战后的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苏联因此在1961年修建了柏林墙”“盟国占领当局又寻求海外迁移与安置,德国的外迁难民在这一时期受到接纳国家的欢迎”可知二战后初期德国难民安置特点。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关于战后德国解决难民问题的影响可以从国家统治、国家形象、国与国的关系等方面考虑,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年8月,朝廷下诏永远停考武科,而且乡试和会试等均试策论,不再用八股程式命题;同时,朝廷决定在考试中增加政治、历史、地理、军事等适应时代需要的科目。1904年1月,负责修订新学制的张之洞等上折指出:由于科举未停,导致新学堂的设立受到阻碍,因此,朝廷应该确立一个过渡期,使科举和学堂教育归于一途。这个奏折上去后,得到了清廷的认可。由此,科举便开始逐渐减少录取名额而转向学堂选拔人才了。1905年,在日俄战争的重大刺激下,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请立停科举,推广学堂。慈禧太后在时势危迫之下,也觉得递减科举名额的办法缓不济急,终于接受了立刻停止科举的意见。清廷随后发布谕旨,从1905年开始,停止各级科举考试。

——摘自《历史专稿》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经济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产生之后,又时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若运用不恰当,反而起会阻碍作用。

结合材料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代表”从来就是和民主联系的。早在古希腊雅典也有代表制。如当时规定,只有20岁以上的男子才有参政权。20岁以上的男子只是人群中的少数,这岂不是非民主吗?按照代表制的解释,这20岁以上的男子是每个妇女、小孩和奴隶的代表,所以,它才能称得上是一种多数人的统治。

——蔡定剑《从两会“雷人话”说起》

材料二到18世纪中期,在英国的700万成年人中,仅有15万人享有选举权,占成年人口的2.1%。直到“光荣革命”143年以后的1831年,英国有选举权的人也只占成年人口的4.4%。1832年,由于新兴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要求,英国议会通过了一个改良的选举方案,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这使得选民人数从30万左右扩大到67万,但即使这个数字也不过是当时英国成年人口的7.1%左右。

——王绍光《民主四讲》

材料三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1832年前后,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3)据材料三中的两则材料,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查看答案

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它看不到未,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查看答案

1961年,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大规模减税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但他提出的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获得了国会的支持。这说明当时美国

A. 顺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

B. 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影响

C. 分权制衡原则受到冲击

D. 政府缩小“福利国家”规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