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中说道: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够充分    B. 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C. 三民主义思想存在严重缺陷    D. 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的理解能力。A项与材料无关;C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根据所学知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加剧侵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腐败无能,成为众矢之的,故出现了材料中辛亥革命“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特点,故B项正确;出现材料中所述特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侵略使民族矛盾尖锐的结果,而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压抑扼杀人性的结果,故D错误。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背景 【名师点睛】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历史局限性: 1、历史功绩: ①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③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④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 ⑤革除陋习,引起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历史. 2、局限性: ①革命果实被窃取; ②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③在革命过程中没有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梁启超说:“世之所谓温和改革者,宜莫如李、张矣……然则再假以十五年,使如李、张者……亦不过多得此等学堂洋操数个而已。一旦有事,则亦不过如甲午之役,望风而溃,于国之亡,能稍有救乎?既不能救亡,则与不改革何以异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梁启超全盘否定了李、张的改革    B. 学习洋操量少力弱导致改革失败

C. 革新制度才能改变中国全貌    D. 评价改革成败标准是战争的胜负

 

查看答案

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查看答案

唐睿宗曾说:“寅亮天工,弼谐庶绩,宰臣之任也;彰善瘅恶,激浊扬清,御史之职也。政之理乱,实繇(由、从)此焉。”这说明

A. 唐朝行政权与监察权相互制衡    B. 唐朝行政权与监察权职能划分明确

C. 唐朝君主受到监察机构的制约    D. 唐朝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

 

查看答案

秦朝建立前夕,秦相吕不韦组织编撰《吕氏春秋》,主张以法治国、因时变法,并认为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天下人之天下”。这反映出《吕氏春秋》

A. 反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B. 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政治倾向

C. 主张调和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 认识到君主专制强化的弊病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武帝末年,战事屡兴,民怨沸腾。武帝死后,昭帝、宣帝相继当政,励精图治,锐意改革。昭宣二帝多次颁布了减免田租、口赋及其他杂税的诏令,还下旨规定凡遇郡国遭受水旱、地震灾害,当年租赋徭役皆免。昭帝时期就武帝的盐铁专卖政策进行辩论和总结,取消了酒类专卖和部分地区的铁器专卖。宣帝对郡国守相的选任,十分慎重和严格,规定先由朝中大臣举荐,然后择日亲自召见考核,询问治国安邦之术。宣帝还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还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宣帝时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经过这次讨论之后,原属民间的学派如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谷梁《春秋》也进入官学。史学家评价这一时期“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文帝之时”,史称“昭宣中兴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昭宣中兴的主要内容及实质。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昭宣中兴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