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充全的...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充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文中的“革命性和民主性”是指

A. 规定“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B. 包含了明显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C. 规定了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    D. 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

 

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其“革命性”指的是反对封建专制,体现“主权在民”的思想;“民主性”指的是采用“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A项正确。B项反帝与史实不符,排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涉及当时国家的根本任务,排除C。D项有利于人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说法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度设计合理,但未能落实,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A。 点睛:解决本题抓住两个关键:一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二是理解“革命性”和“民主性”的表现,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58年中美《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大清国大臣与大合众国大臣公文来往,应照平行之礼,用.用“照会”字样;领事等官与中国地方官公文往来,亦用“照会”字样。这一规定

A. 扩大了美日在华的领事裁判权    B. 表明中美两国开始平等外交往来

C.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D. 反映中国被迫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查看答案

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乱汉制度”而被废黜。但在海昏侯墓(即刘货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却出土了大量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竹简木牍,在主椁室还发掘出了一扇绘有孔子像的屏风。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这些考古发现可完全颠覆历史文献的局限性

B. 考古发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历史文献的局限性

C. 历史真相必须建立在文献与考古的相互印证之上

D. 出土文物因其距离史迹发生时同最近而最为可信

 

查看答案

按照周初礼制,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1962年湖北随州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墓。据此可知该墓主所处的时代

A. 周统治中心在随州    B. 分封制遭破坏

C.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D. 宗法等级森严

 

查看答案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浩瀚长河中,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适用于天上的星球,揭示了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使人们豁然;原来自然界也是按照某种法则运行着。这就动摇了经院哲学中将宇宙秩序归结为上帝安排的说法,神学必须再给科学划分出一大部分地盘。

——任世江著《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清政府邮传部也感到十分振奋,……邮传部批准免费将车票分送各界,票上书明:“自九月十日起,至月底止,不拘何日,得免费乘车来回一次。”在此期间,自丰台至张家口,往来客商,无论从何处上车,一概免收车票,既运送货物,亦不取车价,以留为中国自款造路之大纪念。

——《詹天佑传》

(2)“中国自款造路之大纪念”指的是何事?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地震地质工作不仅可以圈定地发的危险区,为地震预报开辟道路。同时,还可以找出相对“稳定”的地区,即“安全岛”。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它是选择建设基地的开路性工作,应该走在基本建设的前面,这样就能直接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布局服务。在建设中我们就可以选择比较安全的地带或者遭到地震可能性最小的地区进行施工,减少基本建设费用,减免地震带来的危害。”……我看了一点外国资料,没有人走这条路。我有这样的信心,在对构造体系活动性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应力的方法去探索地震预报,这是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虽然是根据有限的经验,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沿着这条道路去摸清震中的分布,并探索它发展的趋势,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李四光全集》第七卷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四光是如何开展地震预报工作的?在李四光看来地震预报有何意义?

材料四爱因斯坦说自己是:“一个离经判道的和好梦想的人”。对古典力学的怀疑,使他做出了新的发现。他又是一个谦虚的人,尽管一生获得过许多荣誉,但他从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更多地关注一位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他曾在给一位自学成才的人的回信中说,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甚至在70岁时,他仍以批利的眼光看待自己。

——《历史选修4教师教学用书》

(4)根据材料四,指出爱因斯坦能够成为一位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具备怎样的品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l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街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