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浩瀚长河中,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浩瀚长河中,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适用于天上的星球,揭示了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使人们豁然;原来自然界也是按照某种法则运行着。这就动摇了经院哲学中将宇宙秩序归结为上帝安排的说法,神学必须再给科学划分出一大部分地盘。

——任世江著《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清政府邮传部也感到十分振奋,……邮传部批准免费将车票分送各界,票上书明:“自九月十日起,至月底止,不拘何日,得免费乘车来回一次。”在此期间,自丰台至张家口,往来客商,无论从何处上车,一概免收车票,既运送货物,亦不取车价,以留为中国自款造路之大纪念。

——《詹天佑传》

(2)“中国自款造路之大纪念”指的是何事?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地震地质工作不仅可以圈定地发的危险区,为地震预报开辟道路。同时,还可以找出相对“稳定”的地区,即“安全岛”。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它是选择建设基地的开路性工作,应该走在基本建设的前面,这样就能直接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布局服务。在建设中我们就可以选择比较安全的地带或者遭到地震可能性最小的地区进行施工,减少基本建设费用,减免地震带来的危害。”……我看了一点外国资料,没有人走这条路。我有这样的信心,在对构造体系活动性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应力的方法去探索地震预报,这是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虽然是根据有限的经验,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沿着这条道路去摸清震中的分布,并探索它发展的趋势,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李四光全集》第七卷

(3)根据材料三,指出李四光是如何开展地震预报工作的?在李四光看来地震预报有何意义?

材料四爱因斯坦说自己是:“一个离经判道的和好梦想的人”。对古典力学的怀疑,使他做出了新的发现。他又是一个谦虚的人,尽管一生获得过许多荣誉,但他从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而更多地关注一位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他曾在给一位自学成才的人的回信中说,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甚至在70岁时,他仍以批利的眼光看待自己。

——《历史选修4教师教学用书》

(4)根据材料四,指出爱因斯坦能够成为一位为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具备怎样的品质?

 

将实验作为得出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牛顿是第一个充分使用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人,为近代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京张铁路的建成。京张铁路的建成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中国自筹款项,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为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争得了一席之地,为中国铁路事业的自主发展开创了新的方向。 在对地质构造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应力的方法进行地震预测。可以有效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可以减少基本建设费用,可以减免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痛苦。 质疑精神;自我批判精神;社会责任感。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地上的力学也能适用于天上的星球,揭示了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实验的作用的角度指出“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的研究方。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近代科学奠定基础的方面分析其历史意义。 (2)本题据材料二“自丰台至张家口,往来客商”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中国自款造路之大纪念”指的是京张铁路的建成。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划时代的意义、自行设计和施工、国际地位等方面分析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3)本题根据材料三“对构造体系活动性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地应力的方法去探索地震预报”即可从研究基础、地应力的方法等方面指出李四光是如何开展地震预报工作的。再结合材料三“为地震预报开辟道……它是选择建设基地的开路性工……能直接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布局服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主义建设、国防建设、建设费用、减免地震灾难等方面概括地震预报有何意义。 (4)本题根据材料四“一个离经叛道的和好梦想的人”、“关注一位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仍以批叛的眼光看待自己”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爱因斯坦具备怎样的品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而非如近代西方那样的国家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l600-2000中国的奋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材料二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的纷纷涌入,打破了中国传统的闭关政策。清廷中一些比较早的“开眼看世界”的大臣开始探索在西方外交语境下建立适应国际交往需求的外交机构。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法、俄分别签汀《北京条约》,增开通商口岸、列强公使驻京。1860年,“总理各国事务街门”在京设立,专门办理对西方各国的交涉及各项洋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应西方列强要求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中华民国建立后,陆征祥出任外交总长,立即按照西方国家的模式改组外交部。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积极推行“抗日外交”,把外交作为国家战略的头等大事,积极参与国际“首脑外交”。1943年蒋介石成功出席开罗会议,并于会后发表《开罗会议宣言》,“中外舆情莫不称颂为中国外交史上空前之胜利”,表明国际体系平等地接纳了中国,中国第一次以一个大国身份参与国际事务,中国外交近代化转型至此基本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机构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明、清三代,均建都北京,地处边陲,与江南岭外相隔遥远,靠大运河转输就显得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水流量和涨枯季节不同,特别是黄河的改道和屡有水灾发生,给运河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困难。为此,从元代开始又从东边沿海开辟了新的海路。

元代的海路正式开始于至元二十年(1283),从崇明岛取海道直沽(天津)以达京师,这条海路从此就成为元代转输江南漕粮的主要运道,运粮数量每年达三百万石以上。当时走海路有着很大风险,粮船漂溺者,船坏米沉者,无岁不有。但这条海路的开辟却给中国古代交通迎来了新的开端,注入了新的血液,古老的运河似乎让它分担了自己的重任。

——摘编自赵云旗《中国古代交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开辟海路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二北京“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关口上下百十,而居庸、紫荆、山海、喜峰、古北、黄花镇险厄龙著。会通漕运之利,天津又通海运,诚万古帝王之都。”当时盘踞在漠北的蒙古各部,屡屡骚扰明朝边境,给明朝造成最大的威胁。以南京为都城来应付蒙古势力卷土重来的产重威胁,必然有鞭长莫及之危险。而北京地处北方咽喉要地。迁都北京,实行“天子戍边”,既可以加强对蒙古的防御和抗击,又可以加强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管理和控制。北京是明成祖朱棣经营多年的根据地。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取代了侄子建文帝之前。北京是他的燕王封地,其亲信、势力也大多集于此地。迁都北京可以摆脱南京反对派旧臣的牵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原因。

材料三以汉族建立的明代,在15世纪中叶,仍以北京为全国的行政军事中心。置与全国首位经济区(长江下游)的遥远距离于不顾,这是一个勇敢的创举。北京人与蒙古人、满族人只隔了一条近在咫尺的长城,军事上具有极大的冒险性。因此近代政治地理学家多誉之为“有进取性的首都”。

——辛向阳、倪建中《首都中国》

(3)综上,你如何认识北京被誉为“有进取性的首都”。

 

查看答案

从1950年至1967年,《人民教育》杂志社在其所出版的77期刊物物中刊登有关苏联教育的文章多达170篇。此到,苏联教育凯洛夫的《教育学》在中国出版了29万册。这有助于

A.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    B. 确保苏联对华的主导性

C. 促进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D.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

 

查看答案

下表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经济状况,对表中信息评析正确的是

国家资本经营的工矿产品占国统区工业品的比重(1947年)

——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A. 国家资本的膨胀使国民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B. 国家资本完全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垄断地位

C. 国家资本的垄断地位阻滞了民营工业发展

D. 国家资本的扩充缓解了国民政府统治危机

 

查看答案

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的)新丝路将成为美国主导的欧洲战后重建以来最大的经济外交计划”。二战后,美国在欧洲的“经济外交计划”

A. 有利于二战后西欧国家的经济恢复

B. 标志着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形成

C. 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

D. 加强了美国在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