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史记·货殖列传》引用了当时两句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千里不贩籴(dí,粮...

《史记·货殖列传》引用了当时两句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千里不贩籴(dí,粮)。”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柴火粮食市场供应充足    B. 百姓普遍视商业为末业

C. 全国性大市场尚未形成    D. 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C 【解析】“百里不贩樵(柴),千里不贩籴(dí,粮)。”意思大概是百里以外没有贩运木柴的,千里以外没有贩运粮食的。这种商品交换的范围还是很有限的,还没有出现全国性的大市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柴火粮食市场供应充足”,排除A;B与材料无关;D项表述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关于下列图片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图1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的高超工艺

B. 图2可作为汉代棉纺织业高超工艺的实物证据

C. 图3反映了东汉时地方政府对灌溉工具的重视

D. 图4在秦始皇时确立为全国统一流通的钱币

 

查看答案

商鞅变法时明确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此后中国古代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其根本原因是

A. 适应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    B. 中国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 中国人口多,吃饭是首要问题    D. 封建统治者大多是农民出身

 

查看答案

古代中国有诗云,“昼出耕田夜绩麻(‘绩麻’意为把麻搓成线),村庄儿女各当家。”这反映了

A. 农村灌溉方式的变化    B.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 家庭手工业艰难经营    D.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查看答案

“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B.中国原始农业起于商朝

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

 

查看答案

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方向,但各国经济发展模式却不尽相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30到1940年,很多西方经济学家开始研究苏联……我相信思想界、学术界对于苏联模式的推崇可能是“主流”。波兰经济学家兰格甚至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可能会取代市场而做得更好。

——《张军谈1929:危机经济学的诞生》

材料二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步平、荣维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苏联模式”的名称,并从该模式的弊端角度分析其没有成为“主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