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历史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成阳人多,先...

【历史选修:历史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成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成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中晚唐诗人杜牧因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撰《阿房宫赋》加以讽喻。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

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他们中有人因此认为,阿房宫不过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据《史记》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房宫被考古学者认为“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原因。

(2)以《阿房宫赋》为例,说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对探讨历史问题的作用。

 

(1)《史记》记载阿房宫并未建成;考古发掘证实了《史记》的记载;人们关于阿房宫的印象,很大程度上受《阿房宫赋》夸张虚构的影响。 (2)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对传播历史知识有重要作用,但不能简单地作为历史研究的直接证据;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设计的是考古发现中的一些问题,是比较新颖的一些问题,需要学生较强的综合能力。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本题实际上告诉我们文学创作往往与历史事实不相符。以阿房宫为例,在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它是一座非常华美的宫殿,可是《史记》中记载它并未建成。而考古发现恰恰佐证了《史记》中的记载,这就是文献所代表的第二史料的局限性所在。 (2)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需要学生从这一事件中总结出一些结论,并加以论述。本题难度不大,只需要用比较的眼光去看待这一问题,文学作品是经过加工的,并不是完全的真实的记载,所以我们要擦亮眼睛,辩证的看待这一问题。 点睛:我们一般将材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这两者都对历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参考价值是有区别的,我们要格外重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531224,咸丰发著即发行宝钞的上谕,称:比年以来,银价日昂,民生愈困。小民输纳税课,每苦于银贵,而转运制钱又多未便。朕……酌古准夸,定为官票宝钞,以济银钱之不足,务使天下通行,以期便民裕国。著照部议,凡民间完纳地丁、钱粮、关税、盐课厦一切解部协拨等款,均准以官票钱钞五成为率。官票银一两抵制钱二千,宝钞二千抵银一两,与现行大钱制钱相辅而行。其余仍交纳实银,以资周转。京外各库应放之项,官票宝钞亦以五成为限……总期官民交益,上下相浮,并准五城殷实铺户具折承领宝钞,俾民间自行通用。从咸丰32月到11月,在不足9个月的时间里,成丰连续发出3次谕旨,一再强调从速发行官票宝钞,迫使户部迅速转变迟疑态度,从此造成票钞在全国泛滥。

——《晚清政府与成丰朝通货膨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丰时期货币改革的原因和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咸丰时期货币改革中户部的态度和改革后的结果。

 

查看答案

【历史上的重点改革】

材料督察院十三道御史分道出京,巡查地方官吏,称为巡按御史。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此为御史巡按之始。“御史巡按岁一更代,正以防上下稔情之故。”巡按御史身仅七品之官,监察对象却是地方上布政使、按察使等二、三品大员。巡按对地方府州县官吏兼有考察、荐举、纠劾之权,职能较前代更全面。巡按出巡,“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巡按御史虽为督察院属官,但“凡差御吏出巡,并追问、审理等事,督察院具事目,请旨点差,回京之日,不需经由本院,径赴御前复命。”从它诞生之日起,巡按的实际地位就不断上升,直至超越三司。巡按以贱履贵,常有压制地方、作威作福之事,甚至随意凌辱、责打地方守令。

——摘编自吴宗国主鳊《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御史巡按制度的主要特点。

“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此为御史巡按之始”、“巡按御史身仅七品之官,监察对象却是地方上布政使、按察使等二、三品大员”。“巡按对地方府州县官吏兼有考察、荐举、纠劾之权,职能较前代更全面。巡按出巡,“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巡按以贱履贵,常有压制地方、作威作福之事,甚至随意凌辱、责打地方守令”,特点从机构的设置、地位、职权等方面归纳。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御史巡按制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分别显示了英德二国何种政体,读图回答问题:

依据以上图示,从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方面分析简述英德二国的政体有何异同。

 

查看答案

对外贸易是我国历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体现出“打开大门、走向世界”的文明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商业网络穿过了中亚的浩瀚沙漠和深不可测的印度洋,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到达地中海和北非等地区。对古典社会来说,远距离贸易不仅具有经济内涵,还有很深的政治内涵,明清时期经济贸易事务几乎都发生在政府严密管制的环境下。

——摘编自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

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往来,外商来华只是为了购买中国货物。而此时英国人开始来寻找中国市场了,要扭转一千年来欧洲和东亚之间的供求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自由贸易”。由于不了解英国的国力和国威,终于自食其果。

——据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整理

材料三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入世三原则是:世贸组织没有中国参加是不完整的;毫无疑问要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为原则的。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摘编自廖盖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列举汉唐宋元时期对外贸易情况,分析明清对外贸易政策及其后果。

(2)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谓“英国的国力和国威”形成的原因,并指出“自由贸易”的实质。

(3)阅读材料三,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多年努力”的过程,并阐述对中国入世三原则的看法。

 

查看答案

古希腊一悲剧中曾写道:“我们成为这片土地上的外邦人……任何居民或者外来人都不能囚禁我们。如果有人对我们使用暴力,任何不救助的庇护者将被剥夺政治权利并被公众流放。”这反映出

A. 外邦人在古希腊没有完全的公民权利    B. 古希腊维护居民的基本自由

C. 当时执政者无法维护平民和奴隶利益    D. 古希腊的公民范围明显扩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