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阿道夫·希特勒曾在...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尽管阿道夫·希特勒曾在1923年发起一场以失败而告终的政变尝试推翻德国政府,他仍然成功地于1933年通过合法选举成为德国总理。他宣布废除民主制度,同时借由民族主义的风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并很快开始大规模地重整军备。在希特勒的主导下,德国于1935年再度合并原本作为德国领土的萨尔盆地地区,而在获得民意支持的情况下德国随后推翻《凡尔赛条约》且加速重整军备的计划,甚至以大规模征兵的方式扩充部队兵力,而这些强调国家主权的举动也更加提高了希特勒在德国社会的声望。

材料二1936年3月,希特勒不顾《凡尔赛条约》和《洛迦诺公约》进驻莱茵区,这一举动并未遭到其他欧洲列强的干涉。1938年9月30日,英、法与德、意召开慕尼黑会议,英法为了自己的利益,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闪击入侵波兰。

(1)根据材料一,归纳德国法西斯统治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声望“更加提高”的原因。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有何教训?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特征:通过合法手段上台;对内专制独裁,扩军备战;对外破坏凡尔赛体系,侵略扩张。原因:《凡尔赛条约》严重抑制了德国的发展,加深了德国的仇恨心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激化了德国国内矛盾,纳粹党趁机崛起;纳粹党民族主义的欺骗宣传;大资产阶级的支持;德国长期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传统等。 (2)实质问题:英法等国实施的绥靖政策纵容了德国法西斯,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训:对军国主义分子不能姑息纵容,必须团结一切力量加以限制和打击;在国际关系中要遵循民主平等的原则,不能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我们要未雨绸缪,警钟长鸣。(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结合材料中“合法选举”“废除民主制度”“重整军备”“修正世界秩序”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要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比如一战的后果、经济危机等。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明确材料二旨在说明英法等国奉行的绥靖政策加速了二战的爆发;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从绥靖政策的后果、实质等角度分析。 点晴:本题为选考题,命题比较简单,多数答案可以从材料中获取,其次再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归纳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督察院十三道御史分道出京,巡查地方官吏,称为巡按御史。洪武十年(1377年),朱元璋派监察御史巡按州县,此为御史巡按之始。御史巡按岁一更代,正以防上下稔情之故。巡按御史身仅七品之官,监察对象却是地方上布政使、按察使等二、三品大员。巡按时地方府州县官吏兼有考察、荐举、纠劾之权,职能较前代更全面。巡按出巡,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巡按御史虽为督察院属官,但凡差御史出巡,并追问、审理等事,督察院具事目,请旨点差,回京之日,不需经由本院,径赴御前复命。从它诞生之日起,巡按的实际地位就不断上升,直至超越三司。巡按以贱履贵,常有压制地方、作威作福之事,甚至随意凌辱、责打地方守令。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御史巡按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御史巡按制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化是一个近代以来人类摈弃封建生产方式和思想传统,追求更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会把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政治文明和制度文明不断推向顶峰,同时也在孕育和创造着非资本主义本质、引领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新因素。近代化等于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化,虽然构就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但无法代表全部。从这一理论视角出发,可以认为,以资本主义的出现为起点的人类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形成过以英、法、荷为代表的原生范式,以德、俄、日为代表的继起范式,印度等众多殖民地国家的依存范式,苏联、中国等国家的跨越范式。相对于原生范式而言,后三种范式皆属于“赶超式”范畴。

——摘编自杨栋梁《日本经济现代化的经验与教训》

根据材料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定义“现代化”,并以其中一个“范式”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延长的16世纪扩张”实际上是从15世纪初开始的,它持续到17世纪乃至18世纪。这次扩张……中国等主要亚洲国家,包括进出口贸易在内的贸易都迅速增长,收入和消费也可能迅速增长。在政治上,这次扩张表现为中国明—清帝国等亚洲主要国家的兴盛。……最终,中国成为最大的白银“秘窖”。由于中国具有相对更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因此吸储了更多的白银。但是,中国和其他地方一样,新增的货币造成了有效需求的增长,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的增长,从而支持了人口的增长。但是在政治经济体不够灵活、缺乏扩张能力的地方,生产的增长跟不上货币供给的增长,货币供给的增加就未能促进生产、消费以及人口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有效需求的增长促成了通货膨胀。欧洲就是这种情况。

——摘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15世纪西欧扩张开始的事件及对世界的影响?请分析明清时期中国虽强盛但没能实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在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3)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查看答案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B. 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C. 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D. 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

 

查看答案

孙中山先生认为中国虽四万万之众,实等于一盘散沙,民众对国事毫不关心,国家民族观念相当薄弱,祇知有自己不知有国家,不能团结。中山先生认为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中国自古即以天朝上国自居,人民无法产生国家认同

B. 人民天高皇帝远的心态,喜明哲保身而不涉政治

C. 满清专制剥夺人民政治自由,人民无从辨识国家问题

D. 列强对中国采取挑拨与分化,使人民彼此猜忌与互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