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代,苏州府的吴江县震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株宇鳞次...

明代,苏州府的吴江县震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株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商业市镇发展迅速

C. 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D. 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B 【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材料反映明代商业市镇商业繁荣的景象,B正确;C与材料无关;材料无法体现“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排除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职事官如尚书、侍中等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等演变而来,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这反映了

A. 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    B. 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C. 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    D. 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查看答案

宋代商人通过科举、联姻或捐纳等方式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这是自汉唐封闭、保守的社会结构在某种外部压力下所做出的一种自我调适。材料主要表明

A. 科举制是商人实现阶层流动的渠道    B. 宋代商人群体被士大夫文化所同化

C.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的多元开放    D. 社会流动使官僚阶层呈现开放特征

 

查看答案

孔子主张对民众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荀子却主张“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这种变化体现了

A. 儒家主张礼法并施,一视同仁    B. 战国时期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C. 儒家治国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 荀子摒弃了儒家的德治思想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坚信,在当前的危机时期,你们也会再一次对领导表示支持……我们的首要任务是给人民工作,这项任务部分地可以由政府直接招雇,像战时紧急状况那样,通过雇用这些人员来完成急需的工程。

——罗斯福总统首次就职演说(1933年3月4日)

材料二:到1983年,农村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84年10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材料三:美国的基础是自由市场经济,它的改革是纠正因过度放任所造成的弊病。中国的改革是从原来政府统管一切的计划经济基础上逐步走向市场经济。

——资中筠《美国十讲》

(1)材料一中“当前的危机”指什么?结合所学指出,罗斯福总统采取何种手段来应对这次“危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

(3)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中美两国经济体制改革“走向”的不同。

 

查看答案

思想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敌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推崇教化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既然志在“以文化解决政治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而新文化派在文化和政治之间频繁穿梭时也从未感到有一道界线。对他们来说,文化与政治是一体的。陈独秀1917年写道:“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道德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他显然将新文化运动看作他所理解的“共和政治”工程的文化方面。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也绝非一个纯粹的政治运动,它也有自己的文化诉求,只是它的文化诉求对立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诉求。

——摘自《中华读书报》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并从思想文化角度指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关系。

材料三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题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结合

理论成果

实践成果

第一次

民主革命纲领

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取得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第二次

 

 

第三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