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

直到现在,日本国内部分历史学者仍然这样审视甲午中日战争,其一般看法是虽说战争的事实是日中两国之间引起的战争,然而寻其真因却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决非两国间的战争文明和野蛮之战吾人的目的是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此种观点的本质是

A. 战争是有助于中国开化

B. 认为此役非为国家利益乃为文明冲突

C. 认定为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冲突

D. 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视角主观化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给予历史事物正确认知的能力。本题以“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看法”作为切入点。由信息“文明开化谋求进步与妨碍进步之战”“为惊醒支那,朝鲜战争乃义战”,再结合题干“本质”要求,D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不相符合;B、D两项不符合题干“本质”要求,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 【名师点睛】甲午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日本国内无论怎样美化侵略,都无法改变这场战争的性质。这场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该条约的对中国的苛刻的侵略内容,充分的说明了日本材料中观点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梁启超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写道:“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梁启超首次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很快被时人所接受和使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中国人民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西学东渐”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广泛传播

 

查看答案

侯建新在《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中指出:“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神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系那个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该材料意在反映明清时期

A. 社会转型根本动力缺乏    B. 商人政治地位空前提高

C. 重农抑商政策发生逆转    D. 封建伦理道德得到强化

 

查看答案

吴晓波在其《游荡两千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的消失了。”这一制度

A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C.导致了知识阶层的消失

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查看答案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 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 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 毫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 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查看答案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官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A. 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

C. 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 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