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原创)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

(原创)西汉建立前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农业税征收比例曾低至1/30,虽然促成了工农业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又远远不能满足王朝财政需要。为解决这一矛盾,此后西汉政府(     )

A. 提高农业税和商业税比例    B. 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

C. 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    D. 严厉打击用积居奇的商人

 

C 【解析】A选项与材料信息相违背,排除;“大量裁减政府机构和人员”“严厉打击用积居奇的商”不能增加财政收入,加强了对经济资源的垄断,实行专卖,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故排除BD,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造成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A. 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B. 士农工商四民观念根深蒂固

C. 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D. 理学形成发展和完善

 

查看答案

荀子曰:“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胡适讲道:“礼”字广义颇含法律的性质。儒家的‘礼’和后来法家的‘法’同是社会国家的一种裁制力。”这表明

A. “法”包含在“礼”之中    B. “法”和“礼”的性质完全相同

C. “礼”和“法”功能异步同趋    D. 儒家和法家有渊源关系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1904年至1911年,中国共修建铁路约4963.7公里,其中由外国投资修筑与管理的占21%;清政府向外国借款、用外国工程师建造的铁路约占58%。1906年,时任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盛宣怀说:自建铁路“无一款,必资洋债;一无货,必购洋货;一无人,必募洋匠。”

——经盛鸿《詹天佑》

铁路所至,即其兵力与移民之所至,而附近之矿产,亦为彼所有。故分得土地之多少,即以所得路线之多少为比例。

——少陵《中国国民立国之根本大计》

材料二《说文解字注》:“人,象臂胫之形。人者,其天地之德。”“人”字的一撇一捺,象征着德和才、个体和群体。修京张铁路面临两大难题:“1800米的隧道和33%的坡度。詹天佑强调:实地勘测线路“技术第一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含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说法,不应该出于工程人员之口。我国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须借重外人,我以为耻。”经过反复的勘测、比较,他设计出当时国际铁路界最先进的“人”字形线路;他关注工程建设的每个细节,最后建造成著名的京张铁路。

京张铁路的火车采用“詹尼挂钩”,是詹天佑引进欧美铁路推广的一种新式挂钩,社会上流传这是他发明的。詹天佑在编纂《新编华英工学字汇》时,将“詹尼挂钩”定名为“郑氏车钩”,有意回避“詹”字译音。詹天佑支持保路运动、争取中东铁路权益,竭力维护中国铁路主权,认为中国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中国交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制约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詹天佑塑造的“人”字内涵。

 

查看答案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二十世纪20世纪年代,在法国外长白里安的积极努力下,促成欧洲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和平协议,史称《洛迦诺公约》。《洛迦诺公约》强调签约国家之间的争端,如果通过外交方式不能协商解决,就由仲裁法庭或国际常设法庭裁决。

《非战公约》第一条缔约各方以他们各国人民的名义郑重声明他们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上,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第二条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非战公约》为和平解决国家间的争端,奠定了国际法中互不侵犯的原则,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

材料二联合国之宗旨:一、维护国际和平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1945年《联合国宪章》

材料三罗斯福深信,在联合国的框架之内,只要几个大国合作,起到国际警察的作用,便于能够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尽管受到广泛批评,否决权还是被认为不可缺少。在发生重大危机时,大国间的协议对维护世界和平是必要的。……无论大小,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许放弃自己的独立或者使自己屈从于一个有暴力的权威的国际组织之下,但是当时人们的确普遍希望甚至相信联合国的权威和威望将会与时剧增。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洛迦诺公约》、《非战公约》和《联合国宪章》的共同主旨并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和社会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联合国的“有效集体办法”。

 

查看答案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日本蕞尔岛国,矿产有限,库藏空虚,一有战事,则纸币不能流通,商贾为之远引,厘市萧条,盖藏告匮,其困乏可立而等也。

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枪炮皆系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

——《申报》1894年7月21日

材料二窃以为弃台民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日本一小岛国夷耳……乃敢灭我琉球,侵我大国。前车之辙,可以为鉴。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1895年5月

我中国衰败至今,亦已甚矣。用兵未及经年,全军几至覆没,丧师赔款,蒙耻启羞,割地求和,损威失体,外洋传播,编成笑谈之资。

——孙中山《拟创立农学会书》1895年10月

材料三以康有为为领袖的维新派和光绪帝为首的“帝党”联手,激愤于甲午战后出现的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初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自此开展自上而下地全方位的改革。中国近代文教事业的各门类兴起,几乎都可以在戊戌变革中找到源头。时人评论这次改革“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举行太大。”“斯时智慧骤开,如九流沸腾,不可遏抑”“开出晚清思想界之革命,所关尤重。”

——《中华文明史》

(1)比较材料一、二,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前后国人心态的表现和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甲午战后中国思想界的变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