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马端临《文献通考》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炀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

马端临《文献通考》说“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隋炀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但是隋朝只存在三十七年便灭亡了。对以上现象原因的分析,最有可能的是:

A耕牛受田,北方农业大发展

B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

C征兵高丽,开疆拓土

D聚敛财富,藏富于国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和“隋炀积米其多至二千六百余万石”可以看出隋代是十分富强的,由“隋朝只存在三十七年便灭亡了”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其灭亡的原因主要是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故本题答案选B项;ACD与材料不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古代隋朝的统治·灭亡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北宋时,官员陈靖主张“计丁分配田地,上田每丁授田百亩”,得到了太宗皇帝的欢心;南宋时的学者林勋写《本政书》十三篇,主张“宜仿古井田之制”,获得不少学者喝彩。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A中央集权,政治腐败

B均田制破坏,赋税征收困难

C土地私有制发展,兼并频繁

D商品经济发达,商税超农税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官员禄秩的秩名来自俸禄额度。秦国和燕国,俸禄成为官阶,出现了三百石以上,五十石之官,千石之令等官阶。秦汉时期,禄秩附丽于职位,标志职位高低,出现了中两千石之少府、太常,两千石之永乐少府等官。以上现象说明:

A秦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B贵族政治没落,以吏治天下

C战国秦汉时期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

D布衣将相之局的必然结果

 

查看答案

西周时期的列国诸侯爵位分为公五等诸侯国内贵族官员爵位分为卿大夫5个等级。战国时期,出现了诸侯之有关梁,庶人之有爵禄的现象,这说明

A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B“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

C选贤任能,军功爵制确立

D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都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服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的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2)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