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西方东西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在闭关自守时期,日本人已了解欧洲人在数学、科学和经济学方面的成就,但没有注意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同样,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多年来,针对中国维新和日本明治维新这两场变革结局为何出现天壤之别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我们只需追根溯源,简单地对比分析这两场变法的精神“教主”——康有为和福泽谕吉,看看他们在个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也许就能对中日迥异的近代化道路一目了然。

——《康有为和福泽谕吉不同的启蒙之路》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变法的精神“教主”的差异来分析两场运动的结局。

 

(1)特点:有选择性的学习,非全盘西化;学习目的是增强民族力量;学习内容全面;在原有基础上学习,侧重自然科学;学习有计划、有步骤。(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分析:康有为自小接受儒家教育,正统思想浓厚,无法同封建思想彻底决裂,因而不能与时俱进,最后导戊戌变法百日夭折。福泽谕吉变法态度坚决,思想坚定,有步骤有计划,而且能够不断地追随世界潮流进行学习,使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 【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提到,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提到,康有为和福泽谕吉,看看他们在个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也许就能对中日迥异的近代化道路一目了然,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两国变法的精神“教主”的差异来分析两场运动的结局。言之有理、史论结合即可。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特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材料二  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魏书》卷39《李宝附承子韶传》载:“高祖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李韶认为“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资治通鉴,齐纪六》载,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四月,孝文帝曰:“我以平成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今迁都洛阳,欲通四方之运,而民犹惮河流之险。”在迁都洛阳后的几年中,他多次外出巡幸,以正统之君的姿态祭奠历代汉族的皇帝、忠臣以及孔子等前贤,祭祀高山大川。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迁都洛阳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必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秦帝国都是一个奇迹。正面,它留下了中国最长久最实用的管理遗产:郡县制。朝代像走马灯一样换,共和制取代君主制,但郡县制牢牢地树立在我们的管理制度里,丝毫不动。反面,它留下了中国最深远的管理悲剧:短短15年,就被推进了历史的焚化炉,化成一缕并不光彩的黑烟,消逝。不像汉唐这些王朝,会在历史的地平线上留下“夕阳无限好”的惋惜和感叹。

——《秦朝亡于管理制度质疑》

材料二  中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给尚书省执行,当然,尚书省觉得不合适的政策,也可退回,不予执行。从三省间的这种制约和平衡,我们似乎看到了三权分立的雏形,此外唐太宗还任用了一大批的谏臣,比如魏征……封建专制下,从唐代三省六部制里我们看到了民主闪烁的光,但受时代的制约,民主思想很快就泯灭了,即使出现过,也只能称其为民主闪烁的光。

——杨春莉《封建制度下民主闪落的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建立的政治管理制度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唐朝政治制度中的闪光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征。

 

查看答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亚非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外交制裁的认识,这就为中国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是中国政府首先提出的

B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认可

C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制

D能有效维护亚非国家利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