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魏书》卷39《李宝附承子韶传》载:“高祖将创迁都之计...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魏书》卷39《李宝附承子韶传》载:“高祖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李韶认为“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资治通鉴,齐纪六》载,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四月,孝文帝曰:“我以平成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今迁都洛阳,欲通四方之运,而民犹惮河流之险。”在迁都洛阳后的几年中,他多次外出巡幸,以正统之君的姿态祭奠历代汉族的皇帝、忠臣以及孔子等前贤,祭祀高山大川。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迁都洛阳的积极影响。

 

(1)原因:洛阳在历史上长期作为都城,是王权的象征;且位居天下之心,交通便利,漕运发达,便于各地前来朝贡;孝文帝具有强烈的正统思想和实现大一统的理想。 (2)积极影响: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汉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摆脱鲜卑贵族旧势力的束缚与影响;可以避免游牧部落的骚扰和威胁;有利于向南进攻萧齐统一北方;利于促进中华民族融合。)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我以平成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今迁都洛阳,欲通四方之运,而民犹惮河流之险。”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根据材料“以正统之君的姿态祭奠历代汉族的皇帝、忠臣以及孔子等前贤,祭祀高山大川”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北魏迁都洛阳的积极影响: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汉化;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摆脱鲜卑贵族旧势力的束缚与影响;可以避免游牧部落的骚扰和威胁;有利于向南进攻萧齐统一北方;利于促进中华民族融合。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必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秦帝国都是一个奇迹。正面,它留下了中国最长久最实用的管理遗产:郡县制。朝代像走马灯一样换,共和制取代君主制,但郡县制牢牢地树立在我们的管理制度里,丝毫不动。反面,它留下了中国最深远的管理悲剧:短短15年,就被推进了历史的焚化炉,化成一缕并不光彩的黑烟,消逝。不像汉唐这些王朝,会在历史的地平线上留下“夕阳无限好”的惋惜和感叹。

——《秦朝亡于管理制度质疑》

材料二  中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给尚书省执行,当然,尚书省觉得不合适的政策,也可退回,不予执行。从三省间的这种制约和平衡,我们似乎看到了三权分立的雏形,此外唐太宗还任用了一大批的谏臣,比如魏征……封建专制下,从唐代三省六部制里我们看到了民主闪烁的光,但受时代的制约,民主思想很快就泯灭了,即使出现过,也只能称其为民主闪烁的光。

——杨春莉《封建制度下民主闪落的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建立的政治管理制度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唐朝政治制度中的闪光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征。

 

查看答案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亚非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外交制裁的认识,这就为中国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是中国政府首先提出的

B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认可

C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制

D能有效维护亚非国家利益

 

查看答案

斯大林对中国的“一五”计划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他认为“确定20%的年增长率对工业是不是有些紧张?建议降到15%或14%”。据此可知

A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美英等国对中国进行制裁

C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D中国国民经济恢复需要时间

 

查看答案

李鸿章创办的民用企业其本意是“求富”,但事与愿违,原为“补天”,却把“天”捅了一个大窟窿。材料中的“天”被捅破是指

A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B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

C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D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查看答案

有人说,内阁制度“是明代君主根据实际政治需要而创立的一种新型中枢权力机构,弥补了由于罢相而带来的皇权统治效能下降的缺陷”,该观点旨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A完善了行政机构

B强化了皇权制度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避免了决策失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