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的故事...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六尺巷的故事被编译成歌曲搬上了201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备受好评。“让他三尺又何妨”主要体现了

A孔子的“仁爱”思想

B老子的“无为”思想

C墨子的“尚贤”思想

D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让他三尺又何妨”主要体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故A正确。礼让思想不能体现老子的“无为”思想,故B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墨子的“尚贤”思想,故C排除。材料未涉及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故D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思想 【名师点睛】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尼克松上任伊始,美国外交内外交困。……1969年,尼克松已经认识到一个多级世界格局的出现,主要标志是美国接受与苏联的核均势及将欧洲日本和中国作为有竞争力的力量中心。这是美国自冷战以来力量相对下降的重要表现。……尼克松决定放弃过时的两极对抗体系,重建大国间的“均势”,很快提出建立以“美西欧日本和中国”为中心的“国际新秩序”。尼克松希望将美国与共产主义世界对抗和战争边缘政策转变为与共产主义世界的和平共处。

——摘编自夏亚峰《“尼克松主义”及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材料二:(冷战结束后)美国重新强调民主和人权在美国外交政策目标中的重要性,更加愿意通过干涉来促进美国的价值观和输出民主。这不仅因为冷战后美国具有空前的实力,还因为在冷战意识形态斗争中美国价值观的“胜利”极大地加强了美国人对美国自由民主制度普世性的信心。正如有学者注意到的,经过美国国内数十年的外交政策的辩论之后,“到90年代初,美国应该而且能够输出民主的思想实际上在华盛顿的决策圈中已经没有异议”。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传播民主与自由一贯是民主党的外交口号,而自里根时代,共和党新保守主义也打出输出民主的旗帜,标志在这一问题上两党共识的形成。

——摘编自王立新《试论美国外交史上的对外干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尼克松时代美国外交“内外交困”的表现,并根据材料概括尼克松在外交政策上进行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及其成因。

(3)综合以上材料,如何认识冷战前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作为立法机构的英国议会发端于十三世纪,在中世纪是听命于国王的御用工具。1688年光荣革命建立起立宪君主制政体以后,议会虽然被宣布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但由于土地贵族势力强大,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很难涉足。1832年议会改革打破了贵族们长期垄断的政治权力,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议会先后颁布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法》,十九世纪末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的普选权,二十世纪初妇女也获得了选举权。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世界历史》

材料二:

第四条  临时大总统得参议院之同意,有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之权。

第五条  临时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兼任免文武官员,但制定官制官规,及任命国务员及外交专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十八条  行政各部设部长一人为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办理各部事务。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1912年1月2日修正

材料三: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三条  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

第四十四条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

注:《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后被《临时约法》取代)

材料四: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立初期,它(《临时约法》)首开了因人立法之风。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封建人治主义色彩。因为法随人变,就造成了人的意志高于法的意志。

——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议会在政治地位和权力分配方面发生怎样变化?影响这一变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2)比较材料二三中两则文献内容的差异。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查看答案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罗马人设立专门法庭来审理这类案件。多次审理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外来民族中有许多法律制度,但是近乎普遍适用的法律原则只有少数几条。因而他们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万国法》,即国际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英人华民交涉词讼一款:凡英商禀告华民者,必先赴管事官处投票,候管事官先行查察谁是谁非,勉力劝息,使不成讼。间有华民赴英官处控告英人者,管事官均应听诉,一例劝息,免致小事酿成大案。其英商欲行投票大宪,均应由管事官投递,禀内倘有不合之语,管事官即驳斥另换,不为代递。倘遇有交涉词讼,管事官不能劝息,又不能将就,即移请华官公同查明其事,既得实情,即为秉公定断,免滋讼端。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均应照前在江南原定善后条款办理。

——《五口通商章程》(一八四三年)

(1)据材料一,概述罗马的司法变动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两则材料中司法变动的影响。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美苏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B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世界格局已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查看答案

“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的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 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材料表明美国的“欧洲复兴计划”

A以复兴西欧经济为最终目标

B在经济援助计划之外进行军事渗透

C具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

D在两极格局中争取占据优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