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表述有误的是 A.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下列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表述有误的是

A.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B.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C.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中华民国之政体实行总统制

 

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因此排除AB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以防止袁世凯专制独裁,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名师点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直接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赋予、增加了国务员的行政副署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道德家们中国人描绘为一个大家庭,他们的家庭价值观念延伸到社会领域。像朝廷一样,中国的家庭也是等级森严、父权至上和专断独裁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并且将家庭的领导地位传给长子。国家将对祖先的崇敬作为儒家礼教的内容加以推广,子女的孝道是家庭价值的基石。中国家庭的社会,据推测,已扩展成一个父系血缘群体,如宗族。在家庭内部,儒家的道德标准是妇女要服从男子的权威。中国的父母们重男轻女,女孩被家庭看作社会和经济的负担。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学校的创办实际上表明政府已经取代家庭承担教育的责任。因此,当国家干涉家庭关系时,家族社会的政治支撑也就土崩瓦解了。在晚清和早期共和时代的新法中,已承认个人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的财产继承权等。外国商品的涌入和1895年以后外国人在中国设厂生产方面享有特权,给国内手工业和农业经济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被剥夺饭碗的手工业者和农民离开家乡进城谋生,同时也摆脱了家族和家庭对他们的控制,旧的家庭关系瓦解了。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家庭关系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试析为什么明清两朝“加在女性身上的父权权威大概比中国任何时期都要严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晚清家族社会土崩瓦解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儒家思想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几乎和秦始皇一样信奉法家思想,不过据说在其统治时期他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在世界上的经济、政治地位正在崛起,在这个时候我们拿什么去跟世界对话?还是要拿中华文化与人交流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国学热”现象的升温……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如果我们只有这些东西,而不能在此基础上提出更能说明现实世界的理论和思想,我们的文化吸引力还是比较有限的。

——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1)请写出材料一中所说的“改造了儒家思想”的汉代学者。汉武帝时“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有何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熹理学思想的主要主张。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代儒学复兴的背景。谈谈你对当代儒学复兴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下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张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民贵君轻           B.兼爱尚贤

C.中央集权           D.无为而治

 

查看答案

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下列观点出自顾炎武的是(  

A.“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B.“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

D.“无其器则无其道”“非器则道无所寓”

 

查看答案

有学者说,“西周时,人们的观念是‘庶人不议(政)’。西周灭亡后,取而代之的是‘处士横议’的活跃风气”。此变化(  

A.是社会急剧变革的体现 B.反映了教育对象平民化

C.说明新社会秩序已建立 D.是法家适时变革的体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