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化”是研究中国历史经常见到的词语。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

“近代化”是研究中国历史经常见到的词语。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背道而驰的有(    

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③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④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

⑤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A.②           B.①②           C.③④⑤          D.①②③⑤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知识点,旨在考知识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说的是封建思想伦理的作用,明显具有落后性;②“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体现的是盲目排外的义和团的宣传,明显具有落后性,排除;③④⑤项分别体现的是中国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近代化,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综上可知,A项不够全面,排除;①②符合题干要求,即B项正确;C项均符合题干“近代化”主旨,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项含有“③⑤”,排除。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运动·概况;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戊戌变法·概况;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概况 【名师点睛】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概况及特征,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和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即与“救亡图存”主题相符。(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3)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接受”(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C.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D.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查看答案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    

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

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

C.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

D.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

 

查看答案

明朝晚期,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成为完全的货币形态。这白银的货币化是(    

A. 赋役折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的推动

C. 海外贸易兴盛的必然产物

D. 社会经济变迁的结果

 

查看答案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这反映了(    

A.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发展

C.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查看答案

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有

下表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

①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③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