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

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B.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

C.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D.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华民国的成立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在强化君主专制;而“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则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已经是历史潮流,D项符合题意,正确;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当然不能起决定作用,排除B;C项不能说明题干所说的“历史变迁”,排除。故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 【名师点睛】关于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政治上,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政体。(2)经济上,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经济进一步瓦解。 (3)社会生活上,革除一系列的封建旧俗,例如蓄辫、缠足、三跪九叩等,开始引入新的生活方式。(4)民族关系上,民国政府主张民族平等,把五色共和旗作为国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指出:中国道路,固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地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却也从此“停滞于静止的状态了”,看似“未曾退步”,却也难以前进,毕竟这种“静止”状态自马可·波罗访华已经延续了500年之久。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的中国    

A.与西欧相比中国经济落伍

B.国家经济政策保守落后

C.固守传统农耕经济模式

D.难以抵挡工业文明的冲击

 

查看答案

明朝晚期,白银从贵重商品最终成为完全的货币形态。这白银的货币化是(    

A. 赋役折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B.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的推动

C. 海外贸易兴盛的必然产物

D. 社会经济变迁的结果

 

查看答案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这反映了(    

A.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B.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发展

C.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查看答案

对下表的解读,正确的有

下表中国农业的重要指标(1400—1820年)

①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发展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③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这时期农业的发展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千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B.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C.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D.君权至高无上的后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