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如:...

在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罗斯福新政一度消失。如1956年的初中《世界历史》教科书侧重讲述经济危机至于罗斯福政府如何想办法应对危机并无任何文字表述。这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前    

A.“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B.计划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C.闭关锁国社会发展缓慢         D.较封闭导致世界史研究落后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如材料所述,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主动回避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背景下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能够与计划经济部分结合。而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奉行计划经济理念,对市场经济持否定态度,并且反对混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界限;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意识形态之争也使得中国对资本主义存在敌视心理,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A项表述片面化,它仅涉及到了外交方面,排除;C项表述错误,当时中国并没有闭关锁国,我国与部分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D项表述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内容 【名师点睛】不同时期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和成就 阶段 方针政策 成就 新中国建立初期 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造成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 “文革”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大中小学一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招收“工农兵学员”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 改革开放以来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20世纪90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工程”计划 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1952~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百分比示意图.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①④形成的共同因素是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变革

B.②低谷的形成是由于国家经济政策的严重失误

C.③是由于国家找到了适合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D.④到⑤的变化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遇到了挫折

 

查看答案

通常情况下,修订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

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查看答案

早在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的数量超过汽车,穿梭于大衢小巷。材料反映出(     )

A.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围交通的近代化

C.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始于明治维新        D.近代中国的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查看答案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这实际上是(     )

A.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          B.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

C.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          D.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

 

查看答案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微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    

A.国民政府实行资本主义土地国有       B.认识到农民对革命的重要性

C.开始关心民生尤萁重视土地问题       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