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00年马应彪在香港成立先施公司,主营百货、旅馆、游乐场等业务。阅读材料,回答...

1900年马应彪在香港成立先施公司,主营百货、旅馆、游乐场等业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二价与全球货

1917年10月上海先施公司在南京路正式营业,“先施”源于《中庸》的“先施以诚”,其英文名称“Sincere”,意为诚挚、不掺假。先施公司以“创始不二价,统办全球货”为经营方针,学习西洋百货业,在中国率先采取明码标价的“不二价”,摈弃“漫天要价、坐地还钱”的传统交易方式,先施还每年举办让价促销,让顾客们感到“不二价”绝非僵硬。

材料二 新产业与女营业员

大型综合商场的“吃喝玩乐俱全”源于先施公司将娱乐和商业捆绑,其每设一个商号都以酒店或娱乐中心配套。此外还兼营其他行业,如汽水厂、化妆品厂,还有先施人寿保险公司、水火保险公司和信托银行等。

先施公司是聘用女营业员第一个“吃螃蟹者”,其招聘女营业员的启事张贴月余无人应聘,马应彪的妻子霍庆棠和两个妹妹主动请缨担任化妆品部的售货员,先施“三个女人同台站”的新闻震动上海。

材料三 创伤与新生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一枚炸弹在先施公司东南角爆炸,炸死炸伤职员、顾客、行人近千人,先施公司损失惨重;上海沦陷后,先施公司受到日军强制管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量美货倾销中国,先施公司受此影响,元气大伤,资金枯竭。

新中国成立后,先施上海百货1954年公私合营,成立国营上海时装公司。先施公司本部经营重心移至香港,存续至今,并于1993年重返上海南京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先施公司创办的有利条件。

(2)据材料一、二概括先施公司的经营特点,材料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与社会思潮?

(3)据材料三分析影响先施公司发展的因素。

 

(1)条件:世界市场的形成;民国建立,政府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各国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2)特点:重视学习与创新;讲究诚信;促销手段多样;涉足多行业。(任意三点给3分)时代特征:中西文明碰撞交汇;社会思潮:实业救国,妇女解放。(任意三点给6分) (3)因素:战争破坏;外商排挤;民族独立;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任意四点给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实现了资本、商品、服务、技术等的全球化流通;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采取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政策;一战期间,欧洲各国暂时放松了对华 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赢得了迅速发展的外部条件。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率先采取明码标价的‘不二价’,摈弃‘漫 天要价、坐地还钱’的传统交易方式”得出讲究诚信;“兼营其他行业,如汽水厂、化妆品厂,还有先施人寿保险公司、水火保险公司和信托银行等”得出涉足多行业;“学习西洋百货业”“聘用女营业员第一个‘吃螃蟹者’”得出善于学习创新公司经营模式。第二小问特征,从近代中国受西方工业文 明的冲击角度分析,也就是中西文明的交汇。第三小问社会思潮,材料一中上海先施公司的发展体现了实业救国思潮,材料二新产业与女营业员体现了妇女解放思潮。 (3)侵华战争期间经营环境剧烈变化,公司在夹缝之中艰难发展;抗战胜利之后,美国货大量倾销中国,经营困局没有改变;新中国成立后推行社会主义改造,公司性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政府推行灵活务实的经济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公司面貌发生变化。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

材料二 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和世界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争对大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

(3)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清战争”的阐述,哪些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为什么

 

查看答案

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在长安建立太学,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又下令各地设立学校教授儒家经典。晋代增设国子学(国子监),教授内容与太学相同。到了明清,各府县学校学生岁考优秀者可直接升入国子监成为监生,监生毕业可直接做官;未升入国子监者,则参加科考,科考合格者可进一步参加会试,会试合格者即为进士及第,成为官员。

——据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如下: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语、历史、地理、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民国政府成立后规定教育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并仿照日本、美国学制实行三类三段七级教育的学制(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

材料三  从17世纪中叶开始,长老会派控制的苏格兰建立了教区学校网,为各阶级的儿童提供学会读写和获得宗教知识的基本场所。1682年法国建立了基督教学校,教儿童教义问答和基本读写知识。英国圣公会以及其他新教各派也都建立起了“慈善学校”教育贫苦儿童。1717年,普鲁士法律强制规定儿童入小学学习。1600—1800年的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特别是1700年以后。在17世纪以前,学校还是各种年龄的人合在一起学习的地方;17世纪以后出现了专为儿童开设的学校,识字教育已经成为西欧各国的普遍现象。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古代教育与近代教育的不同。

(2)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近代教育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指出西方近代教育呈现的特点。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1600—1800年西方文盲率大大下降”的原因。

 

查看答案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中指出:“批评家指责,大众传媒是文化帝国主义的工具,因为大部分电子媒体和它们传递的信息是源自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反对文化渗透的同时,一些国家改良欧洲和美国的技术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例如,电视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建设,因为大部分的电视工业是由国家控制的。”这主要表明(   

A.国家控制的电视传媒具有反文化渗透的目的

B.大众传媒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

C.文化的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D.国家控制不利于电视工业的发展

 

查看答案

1907年,毕加索在伦敦参观了非洲面具展览后写道:“那些面具并不是任何雕塑品,……我长时间地盯着它,终于慢慢明白过来,某种深刻的转变正降临到我的头上。”受其影响,他创作了立体主义的第一幅绘画《亚威农少女》。这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欧洲文化霸权地位的崩溃                  B.欧洲艺术全盘颠覆了传统

C.非洲艺术已是立体主义                    D.欧非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国内,败给日本和拳乱的灾难性后果使统治集团认识到,继续阻止改革将是徒劳无益的。其后十年之内发动的颇具朝气的现代化运动,引进了新观念。”这里的所讲的“新观念”是指(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体西用

C.立宪代议                 D.三民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