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官营...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    B.生产不计成本

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    D.国家权力的支持

 

D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官营,即国家权力的支持,故D项正确。工匠优秀是由官营决定的,故A项排除。生产不计成本,也是由官营导致的,故B项排除。官营手工业产品不面向市场,故C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官营手工业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3年11月9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将在本次会议上稳步推向前进。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以来的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使中国迈出工业化第一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有专家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逐步突破了一个“瓶颈期”,中国开始踩着历史的节奏,追赶世界经济潮流,每一步都没有落空,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1)材料一中的“经济建设”主要是指什么?并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30多年来,中国是怎样“踩着历史的节奏”“追赶世界潮流”的。试就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发展所占的天时因素举两例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消化吸收创新,向内地转移 ,推动科技进步……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闵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发展上的主张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早在20世纪初就有人提出开发浦东的设想,但却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查看答案

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可抗拒的发生着变革。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清廷坚决不允。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此次在中国请觐,改为五鞠躬,以昭格外敬诚”。

——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材料二: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资源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定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外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什么样的观念或心态?我方的妥协有无积极意义?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开始为经济立法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它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喷头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物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乾隆帝复英王乔治三世》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你认为材料二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停滞性”的结论是否属实?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

(3)如果你同意上题中“停滞性”的结论,请再分析造成停滞的另外两个原因。如果不同意,请写出两点理由。

(4)根据材料三,从乾隆帝复英王的信中,能看出当时中国怎样的情形?

 

查看答案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A.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                    B.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C.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D.取消行政指令性经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