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可抗拒的发...

晚清时期,国门渐开。虽然清政府抱残守缺,但是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仍然不可抗拒的发生着变革。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清廷坚决不允。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此次在中国请觐,改为五鞠躬,以昭格外敬诚”。

——王开玺《试论中国跪拜礼仪的废除》

材料二: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材料三:清朝一向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资源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在此压力之下,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制定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外礼仪之争反映了双方什么样的观念或心态?我方的妥协有无积极意义?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请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

(3)依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开始为经济立法的。这些经济立法有什么积极意义?

 

(1)清政府: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列强:轻视中国的主权,希望进一步控制中国。有积极意义。有助于破除传统思想和打破旧的礼仪制度的束缚,有助于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形成。 (2)创办近代工业,引进西方生产方式和技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为新思想的引进和传播创造了条件。 (3)背景: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中国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破坏;国内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清政府为偿还赔款扩大税源。(任答3点即可)意义:突破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有利于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任答其中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外国公使常驻北京,强烈要求觐见清帝,但不行跪拜之礼,清廷坚决不允。经过长期交涉,中外双方达成妥协,清廷同意外国公使可不行跪拜之礼,外国公使觐见他国君主,惯例是三鞠躬”,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清政府: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列强:轻视中国的主权,希望进一步控制中国。至于中外礼仪之争的意义,我方的妥协有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分析出:有助于破除传统思想和打破旧的礼仪制度的束缚,有助于中国近代外交制度的形成。 (2)据材料二“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知识即可从经济、阶级、思想方面说明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基础的:创办近代工业,引进西方生产方式和技术,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为改良派、革命派的成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创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翻译西方书籍,冲击了旧思想,为新思想的引进和传播创造了条件。 (3)据材料三,甲午战争后,洋货倾销,大量资源流向国外。爱国人士要求“振兴实业”“设厂自救”。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清政府开始为经济立法的背景:列强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中国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破坏;国内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清政府为偿还赔款扩大税源。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意义:突破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有利于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它法律和制度,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喷头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物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乾隆帝复英王乔治三世》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

(2)你认为材料二中亚当·斯密关于中国“停滞性”的结论是否属实?亚当·斯密是如何分析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的?

(3)如果你同意上题中“停滞性”的结论,请再分析造成停滞的另外两个原因。如果不同意,请写出两点理由。

(4)根据材料三,从乾隆帝复英王的信中,能看出当时中国怎样的情形?

 

查看答案

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A.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                    B.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C.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D.取消行政指令性经济

 

查看答案

1980年,某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一位老农高兴地说:“土地又归俺所有了,俺愿种啥就种啥……”对此评价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变革状况     

B.土地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这种责任制不符合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

D.自主经营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查看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   

A.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迅速发展,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

B.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城市改革大力推进,中国成为工业化国家

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查看答案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羁绊的历史事件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邓小平南方谈话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④罗斯福新政

A. ①②               B.③④                C. 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