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欲拜故秦骑士李必、骆甲为骑将时,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有学者据此推论,秦朝的统一形态是不完善、不完备、不彻底的。该推论的研究视角是

A.军事制度      B.法律制度

C.政治制度      D.文化心理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两人以“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相拒”及相关史实:刘邦参与过反秦的战争,即秦的建立不是“顺其自然”,不是“合理合法”的,二人不太认可刘邦的这个政权。这在那二人心里,这或许就是一大心结,同时,也怕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拒绝。可知,该推论的研究视角从属于文化心理层次,故,正确答案选D。其余ABC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楚汉战争;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政治制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承平以来二百年,不闻颦鼓闻管弦。

            呼作花王齐下拜,至夸神国尊如天。

            笑蓉毒雾海漫漫,我自闭关眠不动。

——清驻日参赞黄遵宪《樱花歌》

材料二  嘉永年间美国人跨海而来,仿佛在我国人民的心头燃起了一把烈火,这把烈火一经燃烧起来便永不熄灭。

——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

材料三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砷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讲究实际的日本领导人得出了这一明确结论:每个民族必须为自己去掠夺,软弱和胆小将一无所获。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知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在体制方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 。

——齐世荣《4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日本怎样的社会状况?材料二中“这把烈火”的含意是什么?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新领导人”是怎样学习西方文明“增强民族力量”的。举例说明19世纪末日本又是怎样“为自己去掠夺”的?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日本改革后体制、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目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免役钱”令百姓一体出钱,以代替“衙前”等向民间征发的义务差役,可是乡民无钱,也等于在农村推行金融经济,而此时金融在城市里反不能展开。“市易法”不能集中于批发业务,以致执行者自己成为零售商,到街上去卖果卖冰,甚至“卖梳朴即梳朴贵,卖脂麻则脂麻贵",为神宗亲谴责。“青苗钱”以常平籴本一千四百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核心主张及其依据。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

 

查看答案

改革、变法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法令)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锄(指农具),虑有德色(指脸上显出给父亲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谇语(指恶语相加)。……其慈子耆利(指爱自己的孩子、贪求财利),不同禽兽者亡几耳。

——汉·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拓跋宏,这位非常类似二十世纪凯末尔的君王,以无与伦比的魄力,把鲜卑文化抛弃,对于汉文化,以充满敬慕的心情,毫发不遗地全部接受。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导致社会风气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与商鞅推行的哪些改革措施有关?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孝文帝“全部接受”汉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3)据上述材料,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都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移风易俗”,分别指出这两次“移风易俗”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请谈谈你对“移风易俗”的认识。

 

查看答案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查看答案

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错误的是  

 

                   材料

         结论

A

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B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守旧势力强烈抵制变法措施。

C

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发起成立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

维新变法进入实施阶段。

D

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

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